白虾白便怎么治疗( 四 )


相关链接:认识黑鳃病以及防治办法
一、黑鳃的病因造成对虾黑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1,底质恶化后的细菌感染 。由于底部的排泄物过多,分解的时候产生小混浊,时间长,底部形成低氧的情况下造成对虾体质下降,低氧 , 氧化还原电位底,有机物不断积累的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引发对虾鳃部的细菌感染 。对虾患病后,摄食减少或停止,常无规则的在池边缓慢游动 , 时而头朝上在水面打转,易受惊而跳出水面 。换水时,常因体乏被水流冲至排污口拦底 。重症者失去平衡,侧卧池底死亡 。引发该病的病原主要为弧菌
在发病的初期,虾鳃呈淡黄色 。随着病情的发展,鳃丝更加肿大,呈松散状,并由黄色变为黄褐色,形成斑块;鳃组织变脆,甚至糜烂 , 严重发展成烂鳃,很难恢复 。病虾体色转暗 , 鳃区甲壳内侧变黄 。第二触鞭变红易断,甲壳上有黑色溃疡或黑斑,肌肉白浊,有些对虾的游泳足变红 。
2,对虾饵料中的营养物质不全面,特别是维生素C的缺乏 。
3,真菌-镰刀菌的寄生 。病虾体色较暗 , 游泳动作缓慢,摄食力弱 , 鳃部由土黄色逐渐变黑,卧于池底逐渐死亡 。镜检鳃部可见有些真菌菌丝和小分生孢子充满并穿出鳃组织,如开花状 。成熟的镰刀菌菌丝体为黄褐色,使得感染虾在发病初、中期鳃部为黄色 。以后随着大分生孢子的取代和黑色素的沉积,对虾死亡时,鳃部多数变为黑色,因此常被归入“黑鳃”病 。
4,养殖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超标 。如果池水重金属离子含量过高,则这些重金属离子就会经对虾体表或饲料进入体内,与体内主要酶类的氢硫基中的硫结合 , 成为难溶的硫醇盐类,从而抑制酶的活性 , 影响机体的代谢 。另外 , 鳃及体表的粘液会与重金属离子结合成蛋白质复合物,覆盖整个鳃和体表,以及充斥于鳃间隙中 , 影响鳃的呼吸机能,进而造成黑鳃和烂鳃 。
5,对虾鳃部纤毛虫的寄生,引发鳃部发黑 。养殖过程中,改底次数较少或者改底产品效果较差 , 致使池塘底部有机质较多,滋生大量纤毛虫,而纤毛虫寄生于白对虾的头部、鳃部,使得对虾体质下降,鳃部粘附大量有机碎屑或藻类 。部分养殖密度较大(过苗率较高)的池塘,每天早晨6:00-8:00均有3-10余尾白对虾在水面游塘,游塘虾的头部粘附明显的黄泥 , 在显微镜下可见附着物为大量密集、能活动的纤毛虫 。主要有聚缩虫、单缩虫和累枝虫、钟形虫等 。太阳升起后 , 游塘虾下沉,同时池塘的白对虾摄食正常 。很多养殖户常常忽视游塘现象或对此置之不理,持续7-15天游塘虾逐渐减少(早期的游塘虾大部分死亡),同时摄食减少 , 检查投料台时有黑鳃虾出现 。
6,水质不良 , 养殖水体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超标,水体的pH值过高 , 使虾慢性中毒 。水体中的分子氨,pH过高等对鳃的组织器官具有腐蚀作用,鳃组织受损而引起黑鳃病 。养殖中后期的池塘,水体pH持续3-5天≧9.2,对虾的鳃部会出现明显的水肿 , 对虾摄食减慢,同时大量倒藻类会粘附于对虾的鳃部,出现轻微的黄鳃症状,持续5-10天即出现明显的黑鳃症状 。
二,对虾黑鳃的处理建议 。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黑鳃的主要原因是细菌感染引发的,可以通过对病虾鳃丝的镜检,排除寄生虫和真菌感染 。同时需要检测水质,发现水质指标不良,需要及时处理 。
治疗期间注意底部的增氧 , 建议使用过氧化钙(250-500克每亩) , 保证池底溶氧的充足 , 有利于对虾的呼吸,降低死亡率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