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寻根 炎黄子孙寻根问祖八大圣地( 二 )


4、湖北麻城孝感乡
“湖广填四川”是流传于四川民间认祖寻根的俗语,意即四川民众来源于湖广 。“湖广”一词为明代“湖广布政使司(即行省)”的简称 。大致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两省行政区域 。但元末明初迁入四川的移民多来自湖广北部,即今湖北 。
元末之际,湖广一带是反元义军徐寿辉、彭莹玉等红巾军活动的主要区域 。元至正十七年(1357)徐寿辉部将明玉珍率部西征,相继攻占重庆、成都 。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为陈友谅所杀,明玉珍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 。明玉珍所部多为湖北人士,徐寿辉被杀后,其旧部多入川投奔明氏政权 。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 。
及至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之后,纵兵烧杀,四川更成为湖北百姓避难的乐土 。明洪武四年(1317),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多次移民入川,大批湖北人相继入川,遍布四川各地 。
明清之际,四川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 。于是又有大批移民陆续入川 。其中大部分来自湖广(包括部分湖南百姓),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基本格局 。由于湖北麻城孝感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民众多把麻城孝感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而当年的麻城孝感今属何地,尚无定论,有的直指今湖北孝感市,也有的考证说是在今湖北红安县城关镇一带 。
5、山东枣林庄
山东枣林庄是中国移民史专家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中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 。在当今山东兖州县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 。
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 。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 。虽然在官方文献中未曾发现有关移民的记述,但在安徽濉溪县志中却发现了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迁民本县的记载,并标明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山东移民 。许多辽宁、吉林等地民众,也称其祖籍原系山东枣林庄,清初移民加强边疆,迁居关外,这可作为山东枣林庄为明清移民点的旁证 。
6、广东南雄珠玑巷
广东南雄珠玑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迁徙岭南的集散之地,是珠江三角洲众多姓氏念念不忘的发祥祖地 。在众多的族谱资料和民间传说中,都大同小异地反映了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历史事实 。
据说,珠玑巷原为北宋京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 。当宋室南渡时,南迁臣民落足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将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玑巷 。这是效法东晋以来,偏安江南的历代王朝,侨置郡县的传统作法 。
当然,珠玑巷作为幅员有限的弹丸之地,不可能会有大量人口以供迁移,但其地处南下岭南的交通要塞,自然而然会成为岭南移民最为眷恋,印象最深的集散之地 。据曾昭璇、鲁宪珊两位先生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考察,列出珠玑巷移民家族多达797支 。因而珠玑巷也就成为无数岭南人精神上的故乡,成为维系他们桑梓之情、宗族之谊的根之所在 。
7、福建宁化石壁村
宁化石壁,原名玉屏,也名石碧,由22个自然村组成 。它位于武夷山脉东麓,福建省西隅,北连江、浙,南接粤、桂,四周山环水绕,中间是开阔的平原盆地,物产富饶,环境幽雅,堪称世外桃源,是历代南迁士民避乱求生、繁衍栖息的理想之地 。因而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士民避乱迁徙于此 。此后,在西晋永嘉之乱、唐末五代,宋室南渡及明清之际,每当中原动荡,社会激烈巨变之时,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大量移民涌入石壁,繁衍栖息,并由此而分迁闽南、闽西、粤东、台湾,及湘、桂、川、黔等地 。据史、志和族谱记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先后曾有106个姓氏在此生存栖息,并由此播向东南沿海,繁衍海外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