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是谁 不忘初心的“七绝圣手”( 二 )


他的诗仿佛在诉说,看那皎洁且明亮的秋月,它照耀着威武的长城,而也只有它,可以向远征边疆的战士洒下家乡的温柔 。
正如现今的歌词中唱到:举头看无尽灰云,那季节,叫做寂寞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
除了思乡及怀念,歌颂战场的英勇事迹也是《从军行》系列的主要内容 。王昌龄通常在诗中开头对战场的景色加以描写,无论是漫天云雾下的湖海与孤城,抑或是风沙尘土下的黄昏日暮,都展示着每个人在大战将至下的屏息凝神 。
是的,战争毕竟是残酷的,王昌龄深知,每一次的云雾与风沙,也许就会带来马革裹尸,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故事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亦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的细致描写让人动情 。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甚至铠甲都不复最初般完整,却仍是意志坚定地要拿下战地,前日的激战,换来今日的大捷 。对于每一位勇士来说,功成归来时,带回的只有胜利,从无溃逃 。
王昌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了自己的从军时光,他从未忘记过自己保家卫国的初心与志向,在诗中不乏对不畏生死、竭力杀敌形象的描写与歌颂,他见到了安居中原时不曾有过的英勇与惨烈,在艰难的生活中写下了众多千古流传的边塞诗篇 。
一片冰心下的同道之人
王昌龄从边疆返回长安后,经过苦读高中进士,后又考取了博学宏词科,这在当时的读书人中是不小的成就,然而出身寒门的王昌龄缺乏背景和引荐,虽有才学,也只是官至最低级的校书郎和汜水县县尉,一做就是九年 。
然而,命运并没有打算优待这位寒门学子,让他在四十岁这年因故被贬,被发配岭南,后遇天下大赦,被安排至江宁做县丞,却又再次在八年后被贬至龙标县尉 。王昌龄一生都想进入京城官场,既能为国尽忠,又可光耀门楣,但却一天都未能真正如愿 。
幸运的是,因着性情随和且真诚,王昌龄一生结识了众多好友,虽不是达官显贵,却也都是才华横溢之人 。其中,他的朋友中不乏赫赫有名的诗词大家:李白、岑参、孟浩然、王维等 。因此,朋友众多的王昌龄,在人生不断的漂泊中,写下许多优秀的赠别友人的诗篇 。
一如王昌龄在备考进士时得知自己的好友崔国辅已考中进士,满心为朋友高兴,在崔国辅前往异地任职前吟诗告别: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在边塞时,王昌龄笔下的明月是将士们思乡的象征,而在此时,明月成为他感慨时光易逝和不舍好友的寄托 。世事多变,仿佛还来不及好好相聚,便将朋友送上了新的征途 。王昌龄一面赞扬着好友的文采并表达着送行的祝福,一面感慨着自己在这天地岁月中的渺小,只能随着时间的“变古今”,任由自己走向更远的路 。
王昌龄的送别诗,往往是以描写景物来寄托情感,全诗的景色由小至大,从眼前的风景到时间的更替,他的情感渗透其中,仿佛告诉读者,那些事物中呈现的不单单是景色本身,还有王昌龄的情感和思考 。
类似情景交融的送别诗还有王昌龄写给李白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看似全诗都在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却以落日下的江景和看不见的城楼表达对友人远去的不舍和无奈 。王昌龄和李白同作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二人惺惺相惜,在王昌龄被贬至龙标时李白还曾写过著名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理解和安慰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