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婉若游龙

建设|婉若游龙
文章图片

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近日相继迎来冬奥赛事 。 这里也是本届冬奥会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 。 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带领团队实现了高山架空平台、地形气候保护系统、边坡修复技术等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 , 填补了我国高难度雪上场馆建设空白 , 两场馆分别被对应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认证评价为“世界领先的高山滑雪场馆和雪车雪橇场馆” 。
从零开始建起一座“小城市”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曾担任国家体育场“鸟巢”中方总设计师 , 本届冬奥会又担任延庆赛区总设计师 , 是名副其实的“双奥设计师” 。 不同于以往的独立场馆设计 , 李兴钢团队要在地形复杂、生态敏感的小海陀山区建起一座“小城市” , 从市政道路的规划到基础设施的布局都要思虑周全 。
场馆本身的建设难度也相当高 。 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为例 , 赛道顺陡峭的山势而下 , 运动员竞技可达每小时135公里 , 为保证运动员过弯时安全性和竞技性的平衡 , 需根据每一处弯道变化相应调整赛道的曲面形状 , 近2公里的赛道 , 几乎每个截面都不同 。 这种高难度竞技场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 , 此前国内从未有过 。
“当时真的是荒山野岭 , 地形图上的信息也不尽准确 。 ”李兴钢回忆 , 起初设计团队几乎只能拿到一份仅包含了等高线、海拔标高等数据的地形图 。 于是他带领团队“逆向研发” , 承担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复杂山地条件下冬奥雪上场馆设计建造运维关键技术”的课题攻关 。
“自然”背后满满科技味
赛区除永久性建筑外 , 需建设大量冬奥会临时配套设施 , 且赛后不会被全部保留 。 李兴钢团队将我国西南山区传统“干阑式”民居结构转化创造为现代建筑技术 , 研发出高山架空平台系统 , 沿山体走势搭建钢结构支架“撑”起基础平台 , 既不破坏山地环境 , 又能提升施工效率及品质 , 赛后还可根据需求快速恢复地形原貌 。
场馆选址也有讲究 。 为避免白天阳光直射造成赛道冰面变软 , 雪车雪橇项目赛场通常建设在山体北坡 , 但海陀山仅有南坡一处区域具备合适的建造坡度 。 “把南坡变北坡” , 李兴钢团队利用自然地形的天然遮挡 , 配合人工地形、遮阳棚、挡风背板等设计 , 实现了“雪游龙”地形气候保护系统的研发建设 , 赛道节能指标甚至优于北坡 。
设计团队还在遮阳棚上加装了人行步道作为棚面结构配重 , 既方便检修人员使用 , 又能供观众和游客游览使用 。 “雪游龙”隐藏在遮阳棚的木瓦顶之下 , 增添了山林游廊的中国韵味 。 还有很多建筑被巧妙地融入地形 , 例如延庆山地新闻中心采取80%覆土式设计 , 完美融入山体;蓄水塘坝的坝顶则成为了雪车雪橇中心的观众入口通道 。
用建筑设计传递中国文化
冬奥村没有沿用历届冬奥会“在山里盖大楼”的思路 , 而是采取我国传统山村聚落式布局 , 庭院依山就势 , 大量原生树木被保留 , 上世纪40年代的小庄户村遗迹修旧如旧 , 充分展现了村落文化的传承 。 这也是李兴钢“山林场馆 , 生态冬奥”理念的体现 。
“冬奥会是重大的国际赛事 , 在国际语境下 , 把中国人的文化理念、生态价值观传递给世界 , 是延庆赛区设计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 。 ”李兴钢说 , 奥运场馆建设不仅在技术上必须对标国际要求 , 更是在全世界目光注视下建设的超级工程 , 从2008年的宏大彰显到2022年的生态融合 , “每个奥运工程 , 都是在创造历史 。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