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七个层次需求,你都搞懂了吗? 马斯洛需求的七个层次

人性到底是如何的?——这简直是无法回答的问题 。然而,这又是一个似乎无法回避的问题 。幸运的是,有些人,用他们睿智的头脑,经过长期的探索,在关于人性方面,做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 。
关于“人性”的著作,笔者首先要提的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花了一辈子的心血来撰写《道德情操理论》,该书深刻描述了人性 。坦白地讲,这本书不是特别好懂 。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所要研究的对象——人性——本身是深幽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原著是英文,大部分人,包括笔者自己,看的都是中译本,由于种种原因,中译本不能很好地演绎原文的意思,所以更加造成了阅读的困难 。英语好的人学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大多数经济学的经典著作都是英文写的 。
根据笔者自己阅读《道德情操论》的理解,以及结合一些专家(比如薛兆丰)对亚东斯密理论的解析 。笔者认为,亚当斯密实质上在《道德情操论》里面提出了这种基本看法:人具有利己的一面(恶,但不是贬义词),也有利他的一面(善,不能简单理解为褒义词) 。人在亲密情感的交往圈内,主要体现为“利他”,在与陌生人的交往圈内,主要体现为“利己” 。奇妙的是,当人们在利己基础进行交往,在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中,促成了的进步——基于自利基础上的交易,达成了双赢,这就是所谓的“是最大的慈善”——这种理念在经济学的发展,形成了自由市场主义学派 。直到今天,亚当斯密关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再结合他在《国富论》里面所说的分工理论,都是经济学家们用来解释人类经济社会的最有力,最基本的工具 。
在亚当斯密的人性论当中,人性的利他性是依附于利己性的 。比如,一个母亲为什么无私地爱她的孩子,这恐怕是为了繁衍自己的后代,所以归根到底,人的利己性(不是贬义词)是支配个人行为最基本的力量 。
那么,关于“利己”,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的需求”,具有什么特点呢?
实际上,人的行为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内在需求需求驱动的 。因此,要研究人的行为的规律性,就必须研究人的需求规律性 。也就是说,人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的内在需求所决定的,人的行为反应了人的需求 。
需要指出的是,人的动机不仅受到其需求的影响,还受到环境的影响,鉴于人的心理需求的复杂性和环境的多变性,再加上人并非都是理性的,具有感性的一面,所以人的选择并不具有绝对的规律性 。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的选择并没有规律可循 。相反,从来看,不管是作为个体来看,还是作为群体来看,人类的行为都具有普遍的规律性 。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出这些普遍的规律,用来指导我们的投资决策 。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这本书当中,用需求的层次理论很好地概括了人性“需求没有尽头”的特点,他认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 。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被满足了,又会出现一个新的 。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 。
此外,马斯洛还认为,人的需求具有递进的层次性 。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说人人都潜藏着七种不同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在不同时期的迫切程度各不相同,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第一动力 。
不同的人,对这七种需求的偏好程度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对基本需求之外的高级需求,反应了一个人的物质层次和精神品味,以及他所能达到的高度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