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三大著名征讨檄文 古代檄文是什么意思( 二 )


通常檄文上敌方的罪状,有一部分是事实,也有一部分是强加给敌人的罪名 。所以檄文在内容上既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又要虚实相结合,可以用夸张和推测的手法,去给敌人罗织罪名 。但是这种罗织既不能太老实,又要冠冕堂皇,无懈可击 。正如司马光所说:"晋欲伐秦,故先数秦之罪,后世檄书盖自此始 。然此书大抵多是诬秦,后世(檄文)虚言相诬,盖自此始 。"

中国历史上三大著名征讨檄文 古代檄文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袁绍与曹操
陈琳在袁绍讨伐曹操的檄文中,历数曹操罪状,指控曹操"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破棺裸尸,掠取金宝,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就明显有夸大的成分 。但是这篇檄文传到曹操手上,曹操吓得连头疯病都不疼了 。因为这篇檄文将令天下人发指的罪行加在曹操头上,很容易激发天下人的公愤,为袁绍讨伐曹操铺平道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陈琳这篇檄文写得理直气壮,虽然有点"诬过其虐",但达到了很好的打击曹操的效果 。
曹操盗墓掘金之事,野史记载不绝,说明曹操极有可能干过这样的事情,但至于有没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就很不好说了 。陈琳的这篇檄文巧妙的将真实与夸张相结合,既不是无中生有、完全捏造;又夸大了事实,引起了天下人对曹操的公愤,很好的达到揭露对方丑行、又不授人口实的效果,显示了陈琳"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字功力,让袁绍抢占了舆论先机,体现了檄文内容可以"虚实并存"的特点 。
三、檄文的艺术特征
中国历史上三大著名征讨檄文 古代檄文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刘秀
1、风格雄壮,情感浓郁强烈,富有感染力
檄文的风格多为雄壮刚健、气势逼人,强调先声夺人、义正辞严,既要言辞慷慨,使闻者心情激荡,又要动之以情,充满煽动性,对方产生羞愧之心 。只有达到激民愤、动民情的效果,才算一篇雄壮飞扬的好檄文 。
2、运用对比、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
檄文也是一种文学作品,它可以对事实有意识的加以夸张,用更激烈的修辞方式进行表达已方的情感 。普通公文以简洁、准确为主要特点,修辞手法使用得不多,但檄文有很强的文学性,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普遍 。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充分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将赞颂袁绍的恩德与历数曹操把持朝政的种种罪恶相对比,就是典型的对比、夸张手法并用 。

中国历史上三大著名征讨檄文 古代檄文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刘秀讨王莽
檄文也很喜欢用典故和史料去表达已方观点 。这种用典是受文体特点和写作动机的支配,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而进行的表现手法 。王伟《传檄荆州》中将重瞳的项羽和一只眼的萧绎进行对比,既嘲笑了萧绎的生理缺陷,又用项羽兵败乌江的故事来暗指萧绎的失败不可避免,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篇檄文虽寥寥数字,但收效极大 。
3、用夸张的手法揭露敌方的无德
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檄文往往将本方塑造为正义与仁德的化身,而将被声讨的敌方刻画成残暴十恶的形象 。这种对敌方的残暴和罪恶进行夸张刻画的手法,简单实用,为舆论攻击树立了标靶,能激起天下百姓的义愤,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无论是檄文声讨里的王莽还是曹操,都是被刻画成残暴不仁的代表,通过对其人性、家世、 品行节操甚至个人隐私进行无情地揭露,达到了打击敌人的目的 。

中国历史上三大著名征讨檄文 古代檄文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钟会伐蜀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