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三大著名征讨檄文 古代檄文是什么意思

檄文主要是指古代统治者或战争中某一方在战前用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一类军事文书,通 过宣扬己方的正义,揭露对方的罪恶,达到抢占道德先机、实施政治攻心、凝聚军心士气的效果 。檄文是一种兼具实用性和文学性的特殊文体,从最初的军事领域延伸到文学、历史领域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种应用文体 。
檄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檄文指的是运用于征召、司法、军事等方面的政府文书;狭义檄文,则是专指"振我威风,暴敌昏乱"的军事文书 。

中国历史上三大著名征讨檄文 古代檄文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文心雕龙》对檄文的起源有过考证: "昔有虞始戒于国,夏后初誓于军,殷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 。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 。"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纷争不断,为了更好的打击敌人,诸侯之间都非常注重"师出有名" 。因为如果占据了道德高度,可以扬己军威、鼓舞已方士气,还能向天下揭示敌方的不仁,让战争胜利的天平朝已方倾斜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通常双方都会先写下揭露对方不仁、突出已方正义的文辞对敌方先行警告,然后再付诸武力 。如齐桓公发动征楚战争时,管仲在战前檄文中揭露楚国有"贡苞茅不入"之过,使得楚国理屈词穷,士气大落,齐国轻易战胜了楚国 。
檄文常与移文、露布并称战争三大文体,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檄文是针对作战中或即将开战的敌对一方而发,多用于声讨和征伐,文辞尖锐,重在扬己罪彼 。移文通常用于内部的讨论、说服,语多晓谕和责备,文辞较温和,重在改变对方看法 。露布则是预祝我军奏捷之词,它的主要功能是鼓舞已方士气,里面对敌方的罪恶揭露方面并不多 。
一、檄文的结构特征 檄文开篇便注明征讨者或被敌方的身份,如《为袁绍檄豫州檄》中"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便是被晓谕者刘备的身份;檄文结尾处通常会用一些显示权威语句作为结尾,如"移檄州郡,咸使闻知"等等 。



中国历史上三大著名征讨檄文 古代檄文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曹操
檄文结构上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作用是总领全文,阐述檄文的立论观点,多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为下面的声讨或晓谕打下理论基础 。如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 常之功 。"
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论述本方正义性,揭露对方的罪恶,同时分析双方面临的形势,以摆事实为主,夹叙夹议 。如隗嚣《移檄告郡国檄》的第二部分列举了王莽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恶,对其暴政进行深入揭露批判,条理清析,有理有据 。
檄文的第三部分通常以劝谕为主,显示本方的仁爱,劝说对方"识时务",建议对方屈服 。同时也会在檄文的这个部分加以威逼利诱,用"若能投诚进款,展效立功,富贵荣华,义同俯拾,如有不达机运,敢拒王师,刑兹罔赦" 等条件去瓦解敌人的斗志,争取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

中国历史上三大著名征讨檄文 古代檄文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袁绍与曹操
二、檄文的内容特征 《文心雕龙》上说:"凡檄之大体,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 。"说明檄文的内容主要是褒扬己方的真善美,指责敌方的假恶丑 。古人出兵征伐讲求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师出有名 。为了实现这一点,檄文将贬敌与扬己紧密结合起来,以正义之师的姿态,历数敌方罪恶,张扬本方军威,鼓舞士气,给敌人以心理威慑 。隗嚣在《移檄告郡国》中对王莽的罪恶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指出王莽犯下"慢侮天地,悖道逆理 。杀皇帝,篡皇位"等滔天大罪 。这篇檄文对王莽的几项大罪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证,极大的打击了王莽手下军队的士气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