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无改鬓毛衰”,怎么读才对? 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无改鬓毛衰”,怎么读才对? 乡音无改鬓毛衰

文章插图
△贺知章像 资料图片

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著录此诗的是宋人孔延之所编《会稽掇英总集》(以下简称《总集》) 。是书卷二有“贺监”一条,此条下首列唐玄宗赠诗,接着列举李适之等三十七人送贺知章归乡诗,然后引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作“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面毛腮 。家童相见不相识,却问客从何处来 。”
《总集》中所录饯行赠诗场景与两《唐书》贺知章本传所载相合 。据《四库提要》,此书大约编成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回乡偶书》的最早面貌 。南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诗》,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奏上,其中所录《回乡偶书》与《总集》所录完全一致 。可见这一版本的《回乡偶书》在两宋时期一直流传不辍 。
此诗第二句“乡音难改面毛腮”之“腮”字,为“顋”之俗体字,在《广韵》中属咍韵,与第四句韵脚“来”同一韵部,而第一句末字“回”为灰韵,与咍韵同用 。因此,“回”“腮”“来”三字押韵,并无任何问题 。“面毛”即胡须,“腮”即两颊下部,此句是说乡音未改但是两腮已经生须 。
“家童”,一般指私人家中的仆人 。我们从两《唐书》本传中知道,贺知章于天宝三载(744)上疏求为道士并还乡里,又舍家乡旧宅为道观,玄宗皆许之 。如此看来,则诗中所云正是贺知章回到故乡旧宅,与家中仆人见面时的一段场景 。
笔者认为,《总集》中所记录的《回乡偶书》,无论在押韵上还是在释义上都无任何问题,且与贺知章的事迹相合,应该是其诗作的原貌 。

宋代赵令畤所著《侯鲭录》卷二有“贺知章回乡偶书诗”条,其中第二首作:“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面毛 。儿童相见不相识,却问客从何处来 。”据孔凡礼先生考证,《侯鲭录》大约刊刻于南宋初年 。这是《回乡偶书》第二早的版本,相比于《总集》,其中有两处非常关键的异文 。
其一,“面毛?” 。“?(sai1)”字不见于《广韵》,但是见于《集韵》的咍韵 。孙玉文先生已经指出,“?”为联绵词单用的例子,作“胡须披拂貌”讲,并且将该字渊源追溯到《诗经》“卢重鋂,其人美且偲”和《左传》“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
据两《唐书》本传记载,贺知章性格狂放不羁,自然不屑于推敲炼字,亦不屑于“刊饬”诗作,导致其身后并无文集传世 。从贺知章现存的诗作来看,除了应和诗之外,大多平白如话,不用典故,“乡音难改面毛腮”的语言风格完全符合贺知章的个性 。然而“?”字生僻,似乎在入宋之后普遍被认作“思”的分别字,其含义亦古奥,对此诗来说,远不如“腮”字更加符合贺知章“醉后属词”“文不加点”的才性 。
笔者推测,这一异文的产生或许与宋人对于“?”字的重新认识以及误读贺知章草书原稿有关 。
其二,“儿童” 。《总集》中的“家童”指贺知章旧宅中的仆人,贺知章是主动辞官,天子同僚饯行轰动一时,其还乡乃归老安养之计,本无过多伤感 。“家童”与贺知章相见不相识,虽有物是人非之感慨,但亦不无些许诙谐意味 。
换成“儿童”以后,整首诗作的基调也发生了变化 。主人公被家乡的儿童当作过客,使得家乡近在咫尺,却如此陌生 。诗作把主人公放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老大与青春、主人与过客、家乡与远方、漂泊与归宿的张力中,呈现出无尽的悲凉与孤独 。后世的传本中,为加强这种张力,又将“面毛”改作“鬓毛衰”以突出岁月之流逝;将“却问”改作“笑问”以加强人生遇合之无情 。更改后的版本,文学性得到了强化,却背离了此诗的创作背景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