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汉字的演变过程图,每种字体20个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图( 三 )


金文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礼记》说:"夫鼎有铭 , 铭者自名也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汉《铭论》说:"钟鼎礼乐之书 , 昭德纪功 , 以示子孙 。"以此显示 , 金文主要是为统治者祭天敬祖和歌功颂德之用的 。铭文的书法艺术与青铜器的造型艺术是一个整体 , 正是金文线条章法的书法艺术与瑰丽的造型装饰艺术相辉映 , 使青铜器成为美的化身 。
商代中期起青铜器开始加铸铭文 , 商代后期到西周前期 , 青铜器变得厚重 , 制作日趋精美 。常以云雷纹为底 , 衬托饕餮纹和夔纹 , 给人一种深沉神密、狰狞威严的气氛 。金文是用泥范浇铸的 , 这一点与用刀刻的甲骨文有很大区别 。
《司母戊鼎》是商代的代表作品 , 金文文字以事物的形象构形 , 点画采用描写事物的天然曲线 , 常用一、二根线条高度概括客观事物的特征 。西周的金文又有新的变化,1976年在陕西临潼发现了武王征商的利簋,铭文记述了武王牧野之战获胜的经过,字迹凝重稳健,为西周早期的代表作品 。到了西周后期 , 青铜器渐趋简陋 , 但铭文却不断丰富 , 金文的书法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 书体娴熟、优美、奔放 。当时金文主要有三类风格:第一类 , 运笔舒展 , 字迹端正 , 笔画均匀 , 代表作品有《静簋》、《大克鼎》、《毛公鼎》等;第二类 , 笔势圆润 , 形体遒劲华丽 , 疏密得当 , 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准;到了西周末年 , 出现了如《虢季子白盘》一类字形方整的铭文 , 成为另一种风格 , 这类风格开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书风 。
石鼓文
石鼓文 先秦刻石文字。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 。石作鼓形 , 共十鼓 , 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 , 径约三尺余 。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 , 故又称“猎碣” 。因被弃于陈仓云野 , 也称“陈仓十碣” 。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 , 即籀文 。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畤原 , 唐初被发现 。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 , 始显于世 。一说为宋代司马池(司马光之父)搜得其九 , 移置府学 , 皇祜(1049—1053)间向传师始得其全 。大观(1107—1110)中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 , 后入内府保和殿稽古阁 。金人破汴 , 辇归燕京 , 置国子学大成门内 。1937年抗战爆发后 , 石鼓文南迁至蜀 , 战争结束后始运回北平 , 现藏故宫博物院 。其刻石年代 , 唐代张怀瓘、窦皋、韩愈等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以为周宣王时物;宋代董逋、程大昌等以为周成王时物;金代马定国以为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为秦物者 , 始自宋代郑樵 , 清代震钧以为秦文公时物;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 , 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 , 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叶十一年(前374)刻 , 详见《石鼓年代考》 。刻石文多残损 , 北宋欧阳修所录已仅存四百六十五字 , 明代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仅四百六十二字 , 今其中一鼓已一字无存唐初“虞、褚、欧阳共称古妙”(引自《元和郡县图志》) 。张怀瓘《书断》云:“《石鼓文》开阖古文 , 畅其戚锐 , 但折直劲迅 , 有如铁针而端委旁逸又婉润焉 。”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石鼓》如金钿委地 , 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 。”传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赵孟頫藏本(即范氏《天—阁》藏本)、明代安国藏中权本、先锋本(亦称“前茅本”)、后劲本 , 皆宋拓本 。《天一阁》本已毁于火 , 后三种俱在日本 。有影印本行世 。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