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汉字的演变过程图,每种字体20个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图( 六 )


周宣王太史籀曾做籀文(又称大篆)  , 一部份籀文形体还可以在说文解字中看到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 , 李斯奏同文字 , 于是小篆通行 , 说文解字一书 , 就是以说解小篆为根本 。汉朝以后 , 文字渐趋约易 , 隶书变成汉代通行的文字 。魏晋以后 , 字体变为楷书 , 楷书书写容易 , 通行后就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 , 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通行同时 , 为了书写的便利 , 也出现行书及草书 , 这些都是楷书的变体.
仓颉造字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 , 鬼夜哭 。”大意是说 , 过去仓颉造字的时候 , 天空下起了谷子 , 鬼在夜里发出哭声 。《荀子》、《韩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 。到了秦汉时代 , 这种传说流传更广 , 影响更深 。
过去的历史学家们曾考证过仓颉是否实有其人 , 如果有 , 大约在哪个时代 , 由于缺乏确凿的史料 , 很难得出结论 。
有人推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 。《荀子·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矣 , 而仓颉独传者 , 壹也 。”有人解释说 , 这里的“壹”指正道 , 也就是正确的规律 。荀子认为 , 仓颉是一个因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着它的规律从而整理了文字的专家 。因此 , 一般认为 , 在汉字从原始的文字过渡到较为规范的文字的过程中 , 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由此推断 , 这样的一个人 , 在汉字起源阶段的晚期 , 一定会存在的 。
但“仓颉造字”的说法只是传说而已 。因为文字绝对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 , 而是在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 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 , 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 , 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 。汉字是个庞大繁富的体系 , 不经过很长的时间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
陶文
汉字的远祖 。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 , 汉字产生前 , 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 。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 , 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 , 只有单个的符号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 , 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 , 大约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 。此外 ,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 , 也都有陶文 。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 , 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 , 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 。对这些陶文的性质 , 学界看法不一 。裘锡圭认为是“记号” , 郭沫若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 而于省吾等学者则认为已属文字范畴 。唐立庵(兰)先生在谈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时说 , 这“是现行文字的远祖 , 它们已经有5500年左右的历史了” 。破解陶文很困难 , 至今也只有几个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的某字 。不过 , 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 , 应该是肯定的 。
甲骨文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 是中国真正的文字 。
甲骨文 , 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 。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 , 故名甲骨文 。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 , 故又名"契文""契刻" 。文字的内容 , 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 , 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 , 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 。此外 , 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 , 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严格地讲 , 只有到了甲骨文 , 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 , 结字 , 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