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感染性腹泻的防治误区

感染性腹泻是地震后灾区积极防范的一种重要疾病,也一直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卫生问题之一,现在又面临夏季这一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 。首都儿科研究所资深专家、原卫生部腹泻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方鹤松教授等专家提醒说,我国腹泻病发病数仍然较多,感染性腹泻所占比重较大,治疗时应走出禁食、过多静脉输液和滥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的误区,倡导应用口服低渗补盐液和肠道粘膜保护剂等普适性治疗,切实提高腹泻病治疗水平 。

夏季感染性腹泻的防治误区

文章插图
消除危险因素 降低腹泻风险
在地震灾区免费发送的由中国药学会继续教育与科普部组织编写的“灾后防疫手册腹泻分册”明确指出,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或伤员的伤口成为病菌生长繁殖的活跃场所,使得菌源产生;灾害导致的环境恶劣,清洁饮用水匮乏、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等情况造成灾区群众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菌;夏季天气炎热,气候潮湿,食物容易腐烂变质,加之蚊蝇滋生,而降雨可导致空气流动性较强,从而使病菌的传播途径广泛,传播速度快 。这些因素可导致各种肠道传染病在灾后频发 。
方鹤松教授认为,上述内容基本概括了腹泻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所以,灾区防控腹泻病的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来制订预防措施,包括:加强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物;改进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加强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采取消毒、杀虫、灭蝇灭蛆、灭鼠等措施,降低和消除上述危险因素 。当前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没有出现重大疫情,就充分证实减少和消除相应危险因素的一系列卫生防疫措施的实际成效 。日常生活中预防腹泻也基本如此,关键是严把“病从口入”关,切断经水、食品、接触和昆虫传播等途径 。
有关数据表明,防范腹泻病的工作在灾区以外地方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如,2002年全球发生腹泻传染病6000余万例,死亡170余万例,其中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腹泻病的发生每年约8.3亿人次,它是小儿中第二位的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中每年约2.09亿人次出现腹泻,其中感染性腹泻约占80%,每年的洪涝灾害更是滋生、蔓延腹泻的温床 。
专家表示,从国内外长期的诊疗经验和研究来看,腹泻病一时难以消除,但可以预防和控制 。
走出抗菌药物和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误区
治疗腹泻,首先要进行腹泻的鉴别诊断 。通过实验室的化验,可以明确病人是否为感染性腹泻,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腹泻等,但化验结果往往滞后于临床实际诊疗行为 。方鹤松教授指出,临床经验表明,通过观察患者的大便性状可“八九不离十”地进行鉴别诊断,如急性水样便(约占70%)多是轮状病毒或产毒素细菌(etec)感染引起的,而脓血便(约占30%)主要是侵袭性细菌(如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等)感染所致,“当然,有条件的还是应及早进行粪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 。”
作为参与制订和修改当前临床上正在推广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简称方案)的主要专家之一的方鹤松教授告诉采访人员,1993年推出的该方案改变了上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旧的腹泻治疗观念如禁食、过多应用静脉输液、滥用抗菌药物(抗生素、磺胺类等)等,树立了新的治疗观念和方法,包括继续饮食,应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纠正脱水,合理应用肠道粘膜保护剂,纠正滥用抗菌药物等 。至今3次修改都没有动摇这一新的治疗理念,今年正在酝酿的新的修改也不会动摇该理念,但该方案的推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