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对中国人眯眯眼辱华的原因 眯眯眼是啥意思


我知道这个话题很敏感,但这也确实属于中国美术史的范畴 。我会向大家揭示一个“辱华”形象的来源、发展以及流传的过程 。只是希望网友们和小编不要把我这篇文章当做为国外辱华势力开脱,我认为只有搞清楚了事情来龙去脉,我们才能更效的制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也可以更有力的反击对方,或者避免以后再授人以柄 。
中国人,眯眯眼?
西方人在嘲笑中国人的时候,常常会做这样一个动作:就是双手把眼角往上拉,形成俗称的“眯眯眼” 。这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一种刻板的印象,通常会被做视为辱华的象征 。
我们可以看看大数据下的中国人的平均长相,我们会发现,其实这种眯眯眼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通常长相 。
而且有海外的留学生也做过这样的测试:他们要求西方人画出他们心目中中国人的形象 。不出所料,大部分的西方人画的中国人都是眯眯眼 。但问到他们“日常接触到的中国人中间这种眯眯眼的人多不多?”的时候,他们就说看到的并不多,但他们看到的非眯眯眼的中国人只是少数而已 。
那就奇怪了:既然你平常见到的中国人大部分都不是眯眯眼,那你凭什么说咪咪眼是中国的普遍长相,大眼睛的反倒是少数呢?这种刻板的印象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网络上并不能找到有关“中国人是眯眯眼”这种刻板印象起源的资料 。
但一笑经过多方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
这种眯眯眼的中国人的形象,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弄出来的 。
眯眯眼的起源及流传
要知道东西方相隔遥远,在古代能够到达西方的中国人少之又少(现在能出国的也不算很多) 。那么西方人(主要是指欧洲人,美国人的观念是从欧洲这边继承的)对中国人形象的认识往往是通过中国销往西方的工艺品、绘画作品上的人物形象而得来的 。
虽然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很早就出现了,但元朝以前输入西方的主要是丝绸、茶叶、陶瓷器等,其中丝绸和陶瓷器上很少有人物形象 。
到了元朝后,才有大量画有中国人物的绘画作品、书籍和瓷器输出到欧洲 。
元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明朝封神榜版画
明代书籍插画
看了上面的图以后我们会发现:文人和妇女都是清一色的丹凤眼,也就是细长的眼睛 。
如果还不信的话,请大家回忆一下历史课本上那些帝王将相名人贤臣的画像,是不是感觉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没错,这就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套路——人物面貌都有了一个统一的范式 。
(没找到明代的人物画谱,以清代《三希堂画宝》为例)
这也是为什么一笑一直对中国传统人物画不写实感到很痛心的原因之一——明明国人美得千姿百态,但大多数画家就只选择一种美人的形态,还形成了程式!
包括有名的大画家也是同样的犯了这个毛病 。
我们来看看明朝最出名的唐伯虎的仕女画 。
《秋风纨扇图》
《秋风纨扇图》
现在唐伯虎的赝品比较多,但这幅画是确认的唐伯虎水墨人物画代表作 。
它纵 77.1厘米 横 39.3 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
画中的女子是愁眉,这个眉形是为了塑造一个怨妇的形象;眼睛是丹凤眼 。丹凤眼是古代美女俊男的标配,它的特征就是眼形细长,眼尾自然向外延伸 。
丹凤眼
武圣关公关老爷也是丹凤眼,平时眼睛也是眯起来的,据说只有到了要杀人的时候才睁开 。
《蜀王宫伎图》
这幅画是工笔人物,画上的女子也都是细长的眼睛 。
特别要说明一下的是:额头、鼻梁和下巴涂了白粉,这叫做三白法 。这既是绘画中突出人物头面凸起部分的表现方式,也是化妆中塑造面部立体感的方法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