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字的下面部分像什么

蝗虫的蝗字带个皇字,在古代皇权时代怎么没被修改掉?这是封建时代避讳的问题,其实原因很简单 。最主要的原因是:“皇”这个字不需要避讳 。虽然历史上曾有几位皇帝,比如《容斋续笔》记载道,宋徽宗曾一度禁止民间用“皇”、“龙”、“天”、“君”、“玉”、“帝”、“上”、“圣”等等字眼起名 。但条令发布后,实施难度过大,一时之间诸多大臣好端端的名字瞬间变得花里胡哨 。比如“方天若”变成“方元若”,“程伯玉”变“程伯起(唔有点怪)”,“张圣行”变“张彦行”,有些不好改的那就抠掉,直接由三字名改二字名 。“皇甫”一族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想死的心估计都有了 。最终,不到十年,还是宋徽宗再下令道,这些字眼既不是祖先或皇帝的名字,也没有经典依据来证明不可用,为了不让后世贻笑大方,还是罢了把 。于是这条规定被他亲手作废 。这些趣事都记载在南宋文人洪迈的《容斋续笔》里: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不听人有天、高、上、大之称 。官名有犯,皆改之 。改姓高者为姜,九族称高祖者为长祖 。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为名字 。于是毛友龙但名友;叶天将但名将;乐天作但名作;句龙如渊但名句如渊;卫上达赐名仲达;葛君仲改为师仲;方天任为大任;方天若为元若;余圣求为应求;周纲字君举,改曰元举;程振字伯玉,改曰伯起;程脩亦字伯玉,改曰伯禹;张读字圣行,改曰彦行 。盖蔡京当国,遏绝史学,故无有知周事者 。宣和七年七月,手诏以昨臣僚建请,士庶名字有犯天、玉、君、圣及主字者悉禁,既非上帝名讳,又无经据,谄佞不根,贻讥后世,罢之 。自孔子提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周代礼制后,历代皇帝都凭此制定出了那么些关于避讳的规则:避帝王名讳 。当朝皇帝和当朝历代皇帝之名皆要避开 。避长官名讳 。下属要避开长官的名字 。比如很出名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因为有个姓登的州官,为了避“登”字,严禁百姓说“点灯”,只能说“放火”,才有了这么句讽刺的名言 。避圣贤名讳 。主要是避孔子和孟子,比如孔丘的“丘”,你得改成“邱”,不然就是犯法 。有的朝代还避黄帝之名,比如朱元璋当政时 。避长辈名讳 。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 。比如唐朝“诗鬼”李贺,因为其父名晋,通“进”,所以李贺一生不能中进士 。比如杜甫其父名闲,所以杜甫从没在他诗里出现过“闲”字 。因为避讳,产生了一些在现代人看来荒诞无比的故事,更甚者引发了著名的“文字狱”等事件 。其本质都是统治者为了让百姓时时刻刻牢记其权威而使用的手段 。同时,封建时代的迷信色彩,也会为名讳盖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当然了,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次要的原因:就是,先有“蝗”,再有“皇” 。当然,这个“皇”指的是后来才有了皇权的概念,并不是说“皇”这个字创造的时间晚于“蝗” 。而“蝗”在古代,其实是有好的寓意的,比如故宫有一个螽斯门,取自《诗经·周南·螽斯》里的“螽斯” 。《诗经》里描绘了螽斯聚集一方、子孙众多、虫鸣阵阵的景象,"螽斯门"便是希望皇室多子多孙,帝祚永延 。而“螽”便是“蝗”:"今謂之蝗 。按螽蝗古今語也 。"——《说文解字》所以,小小总结一下,蝗字虽然带皇,但因其寓意,在古代皇权时代是不可能被改的,不然就是判祖离宗,也会被有识之士指责禁绝史学 。也没有那个必要去改,要改的话,是不是要连煌、惶、徨......都改了呢?这样的话,那么文天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可能不是为国捐躯,而是想着零丁洋旁还有哪些滩头可以拿来押韵了(手动狗头)rr公元628年 。也就是唐朝的时候,长安一带闹蝗灾 。皇帝李世民为了灾民,将几只蝗虫吃到肚子里,来达到消灭蝗虫的目的 。所以起名叫蝗虫 。据国家地理杂志记载,古人认为,陆地上的蝗虫和水里的鱼虾可以互相互换的,所谓旱涸则鱼,虾子化蝗 。到今天在我国北部依然有人相信,在干旱的季节,鱼虾的卵会变成蝗虫,而多雨的季节的相反,蝗虫的卵会孵出鱼虾 。所以往往大旱之后会有蝗灾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