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解开世界难题的数学家 攻克世界难题的数学家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吴怡 实习生 杨娜
“天才!”
看完“90后”青年数学家陈杲的履历,多数人忍不住感叹一句 。他的身上有多重光环:青橙奖最年轻得主、25岁时就已在美国高校任博导,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 。(此前报道:攻克世界难题的26岁数学家,是中科大特任教授)
如今的陈杲,发表的研究成果与霍金、爱因斯坦、杨振宁这些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但谁能想到,他曾经在高中奥数考试两次失利,父亲本想把他培养成商人 。
陈杲(左)与沃尔夫奖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与传统故事版本中,“虎妈狼爸”严苛独裁的家庭教育不同的是,作为陈杲父亲的陈钱林却反对“鸡娃”,反对盲目补课,推崇的是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事情 。
在足足两个多小时的专访中,陈钱林向澎湃新闻讲述了一位“天才”青年数学家非同寻常的成长之路——可以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初中开始每天在家自学半天,没有上过集体补习班,不刻意追求拿奖,不看重平时的考试分数,考试排名没有进入班级前三、年级前十 。
当社会风气倒向“考高分,进名校”的教育标准,陈钱林却这样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如果人格出了问题,即使考上名牌大学也是失败的 。”
“天才”的自由
小学跳级3年,9岁上初中,12岁上高中,14岁考上大学,18岁出国读博——陈杲的成长求学之路比同龄人跑得更快一些,他成了同学们眼里的“天才”“神童” 。
“天才”的第一步是智商超群吗?不一定 。“其实像陈杲这样聪明的孩子比比皆是 。”在多个中小学担任过校长的陈钱林,接触过各式各样的孩子,他并不否认,儿子有一定的天赋,从小喜欢数学,但更多还是依靠后天的努力 。
1994年,陈钱林的一对双胞胎子女出生,姐姐陈杳,弟弟陈杲 。略有差异的名字,也寄寓了父亲朴素而又美好的期盼:女儿沉稳,未来当老师;儿子开朗,长大从商 。
姐姐陈杳与弟弟陈杲 。

浙江温州人历来崇尚经商,这也是陈钱林最早为陈杲拟定的培养路线 。年轻时,陈钱林当了5年的乡村教师,后来回到大学读本科 。在大学期间,他受到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的启发,希望成为教育家 。成家之后,他一边教书,一边研究家庭教育 。
陈杲读小学时,陈钱林发现儿子忙于应付抄抄写写的作业,数学思维有所倒退 。经过跟老师商量,陈钱林在儿子身上开启了一场大胆的“试验”:培养陈杲的自学能力,允许他从小学起作业自主选择,自己批改作业,甚至可以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
到了初中,陈杲成绩开始越来越拔尖 。“证明出效果了”,陈钱林决定加大儿子的自学力度,跟学校沟通商量后,允许陈杲上午在学校读书,下午在家自学,可以不写作业,不参加学校的早自习和晚自习 。
高中阶段,当学生们忙于打疲劳战、题海战时,陈杲每天有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一个天才,一个从小学就不断跳级的跳级生,一个不需要天天报到可以自由来去的高中生,那时候我好羡慕他的自由啊 。”这是高中同桌周义星对陈杲的印象 。
在这份自由下,陈杲钻研起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立志要当一名数学家 。跟其他家长一样,陈钱林也曾心存隐忧,当时他感觉学数学的人要么很成功,要么连工作都很难找,但他还是选择尊重,“儿子喜欢,也许真能当数学家呢” 。
读初中时,陈杲就提前看了高中的课本 。在进入瑞安中学读高中前的一个暑假,陈杲就已经自学完高中三年的数理化三门课的所有书本 。苏香妹是陈杲高中的班主任,当时她还不太相信,试着问陈杲几个问题,没想到他都理解透彻,还能提出深层的问题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