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源究竟在哪里 黄河的源头哪里


黄河之源究竟在哪里 黄河的源头哪里

文章插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仙李白的慨然之声,响彻古今,也包含了对黄河的遥遥之念想,母亲河之水究竟来自于哪里?其实自古以来,对于黄河之源的探索从未间断,众多前辈在不同目的、不同方式、不同时间,进行了天马行空的遥想、携皇命而寻根问底等,历经千年,难有定论 。时至近代,也是经历艰难勘测、反复推论等有了确切之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千百年来的寻源之路 。
第一站:“导河积石”说与“河出昆仑”说
上古时期,水患频繁,大禹为治水而溯源西上,于积石山寻得水患之源,疏浚洪水,以致消除了水患 。时至战国,《禹贡》中有言:“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此为我国历史上关于黄河河源的最早记载 。然而,《禹贡》并未溯源,但“导河积石”却为后世开启了溯源的大门 。
而后还出现“河出昆仑”之说 。《尔雅》中有言“河出昆仑墟,色白”;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种种记录与《禹贡》一般,都很简略 。不禁使人发问,昆仑为何处?石门又在哪里?
禹贡九州图
相较而言,这些记载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在其间更多夹杂的是为人的主观色彩 。《禹贡》之后的记录,多少掺杂着幻想之色,在“导河积石”基础之上进行了充分发挥,但都没有明示河源所在 。于后世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
第二站:伏流重源说
《山海经》中记载:黄河源于昆仑,后入泑泽(罗布泊),于积石山出露,初步形成“潜流”之说,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伏流重源”的说法 。对《山海经》黄河之源的落实,起于张骞归来 。据记载,张骞出使西域了无音讯13年后回到都城长安,虽未完成最初使命,却带回来了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便有对河源的认知 。张骞在向汉武帝汇报时提到: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 。盐泽潜行地下,其南河源出焉 。”据考证,张骞此种认识,所依据的是西域之传说 。经其口出,已然成为当时的中原地区对河源的典型认知 。直至东汉,班固在其“一源”基础上,发展了“二源”说 。其认为黄河另外一个源头是葱岭,两河汇集,注入蒲昌海(罗布泊) 。关于“伏流重源”最终确立起来 。
罗布泊图示
然而,从科学角度进行考量,这样的说法是缺少依据的 。基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是有限的,无法对沙漠中的水量动态平衡进行科学解释,并且,单一参考海拔而言,青藏高原海拔较之塔里木盆地高出许多,如何能够在地下潜行,而又在千里之外的祁连山支脉积石山出露呢?不过,基于当时汉武帝的西进政策,这一说法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政治意义不言而喻,“伏流重源”的说法也就能够理解了 。
第三站:河出星宿说
“河出星宿”据传源于晋朝张华所著《博物志》,其文所记录之山河有明显《山海经》影子,由于时间久远,已无以为据,但在历史上,河出星宿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
公元635年,唐朝大将侯君集与江夏王李道宗为追击吐谷浑军队,来到河源区——星宿川,经历了艰苦的行军,他们“登汉哭山,饮马乌海……经途二千余里空虚之地,盛夏降霜,多积雪,其地乏水草”,在河源区进行了一系列战斗 。《旧唐书》中记载候、李之军"转战过星宿川,至柏海",终"北望积玉山,观河源之所出焉",这也是河源地区有人涉足的最早记录 。此后随着人们在河源地区的不断活动,对于河源的认识逐步推进到“星宿海”附近 。那么,我们不仅想问,星宿海是河源吗?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