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源流和宗族渊源是什么 宗族姓氏的来源


中国姓氏源流和宗族渊源是什么 宗族姓氏的来源

文章插图


我爷爷的爷爷从山东逃荒到徐州,扎根在我现在的家乡,距今已近百年 。因兵荒马乱,交通不便,加上生活条件差,跟山东老家人慢慢断了联系 。上个世纪80年代,我爷爷还在世时指派我爸单车骑行一整天,到山东寻过一次根 。在当地一位老人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找到了我祖先的墓地,我们的名字也加入了用小楷写的厚厚的族谱 。这下我爷爷的心落下了,他说,让后世子孙知道自己的老家在哪里,不能断了念想,这是他的义务 。
近期,听闻山东老家人正筹建宗祠、大修族谱,我们这些在外漂泊的游子后人也争相寻根参拜、加入族谱 。原本对此事没有太多概念的我,也被这盛况感染 。想必爷爷也没在山东老家生活过;现在的我们这些后人对山东老家的认识更是浅薄,与老家人的来往也不多;随着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人们对家族的依赖越来越低,那为什么还要参与呢?
追溯中国姓氏源流和宗族渊源或可见分晓 。
在有史时期,血缘是人类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在不分夫妇、父子、兄弟之伦的时代,是以年龄分阶层的,大概分为老、壮、幼三辈 。《左传》也说:“大上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 。”可见亲族关系是后来才有的 。
人类越进步,分化越厉害,组织的方法就越多 。母系氏族,都有一个名称,即所谓的姓,一姓有一个始祖母 。当生产业态变化后,财产和权力转到男子手中,就变为以男子为主的父系氏族 。随着人口繁衍渐盛,外婚制度的推行,形成了同姓的人血缘不一定亲,不同姓的人血缘却接近,于是出现两种组织:族与姓 。
族组织是根据血缘的远近区别亲疏的,我们所知道的“九族”是沿袭周代的族制:一是父族四:父姓五服以内、姑母及其儿子、姊妹及其儿子、女儿及其儿子 。二是母族三:母亲的父亲,就是外公家;母亲的母亲,即母亲的外公家;母亲的姊妹及其儿子 。三是妻族二:妻子的父姓、妻子母姓 。这九族的涉及面已经很广了,更别说像《红楼梦》刘姥姥这样的远亲了 。
同姓的人,人口众多,不像族的成员,虽然疏远,但仍共同生活,利害与共,即使分居而彼此之间仍有一定的联结,所以组织更紧密,即所谓的宗法 。我们两千年的封建史可以说是宗法制的社会 。
团结了血缘相近和同出一祖的氏族,战斗力量可谓强大,聚族而居,征服异氏族;氏族时代,分工尚不细化,一个氏族在经济上可以自给自足,生活情感相互依赖,加上农业社会技术发展慢,知识技能靠口传、身教,因对先人遗留下来的知识技术等抱有感佩之情,这些造就了氏族成员与时间上已经过去的人关系深,而与当下存在的人的关系浅的现实,尊祖、崇古等观念相应而生并根深蒂固 。
经济是社会组织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不再需要任何一个团体自给自足,特别是商业社会的出现,人类联结更加广大,氏族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 。政治上,国家虽对大家族加以褒扬,但又不得不加以限制和干涉 。于是氏族崩溃,家庭兴起 。家庭不在于人多少,而在于结构简单,现在人们说的家庭大多是指小家庭,即父母和未婚子女 。
氏族是血缘团结、人类生存的因素,如果说这是人的本源性,那族谱却是其延伸出的人文的东西 。
姓的起源,是氏族的称号,父系社会后,姓之外又有氏,表示姓之中的支派 。如后稷之后都姓姬,周公封于周,则以周为氏;其子伯禽封于鲁,则以鲁为氏;鲁桓公的三子,又分为孟孙、叔孙、季孙三氏 。始祖之姓是正姓,氏是庶姓;正姓是永远不改的,氏是随时可以改的 。改姓的原因很多,如:因人多不得不改,避难被迫,豪健之人自立门户等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