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疾病形成的原因 怎么治疗静脉血栓_


静脉血栓疾病形成的原因 怎么治疗静脉血栓_

文章插图
一、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血流缓慢、凝血亢进和静脉内膜变化是静脉血栓症的3个重要因素 。
1.血流缓慢
首先,老年人体力较差,活动较少而且卧床的机会多,从而减弱了静脉回流的肌肉弹力作用;此外,老年人患心脏病的较多、心脏功能较差,心搏出量明显减少,造成体循环淤血;再有,老年人腹部肿瘤发生率增加,平卧时腹腔脏器和肿瘤均可压迫静脉,同时在解剖学上两下肢静脉在某些部位受到肌腱、韧带及神经压迫而阻碍静脉血回流,老年人易患静脉曲张症,静脉迂曲扩张,弹性减退,大多数伴有静脉瓣及交通支受损造成下肢静脉血流淤滞 。
2.凝血机制亢进
表现为血液凝固性增高、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低和血小板聚集力增加,这些老化改变均有利于血栓形成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折、外伤手术组织损伤造成大量凝血活酶进入血液循环;红细胞增多症脱水、血浆蛋白异常和大静脉插管、输注高渗营养液均可造成血液浓缩;胰腺、肺、卵巢恶性肿瘤以及白血病本身促使血小板破坏释放凝血因子均可促使血栓形成 。
3.静脉内膜变化
静脉老化表现为内膜粗糙,静脉瓣萎缩,容易在瓣膜下方静脉窦处发生血小板黏附,形成血栓 。静脉起搏导管和电极也可造成静脉内膜损伤 。
二、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
1.浅静脉血栓症
多为血栓性静脉炎,多见于四肢,常累及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及其分支 。症状为局部疼痛发红、发热、肿胀、体温升高 。皮下组织较薄的部位可触到索条状血栓 。因血栓部位炎症显著,所以常与管壁紧密附着,很少发生肺栓塞 。如果静脉炎进一步发展,波及深静脉则可因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症 。
2.深静脉血栓症
发病初期静脉内形成血栓,随后在血栓部位继发炎症,所以炎症较轻 。
3.小腿静脉血栓形成
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少数感到小腿发胀、紧迫感 。于立位、坐位及步行后症状加重,有的小腿和足部水肿,腓肠肌有压痛 。侵袭静脉交通支时可发生血栓后综合征 。如果怀疑本病,可做静脉造影明确诊断 。
4.髂静脉股静脉血栓形成
症状明显,髂窝鼠蹊部及股三角处有触痛,屈足背时大腿后侧及腓肠肌肌腹有牵拉性疼痛,急性发作的炎症十分严重,下肢急剧肿胀,数小时肿胀达高峰自觉有压迫感 。炎症明显时可发生动脉痉挛,皮肤苍白,皮下静脉呈网状扩张,患肢压痛明显,触不到动脉搏动,称疼痛性股白肿 。如果病变范围大,侵袭盆腔静脉髂静脉及其分支,则下肢高度水肿和发绀,称疼痛性股青肿 。重症者可导致下肢静脉性坏疽甚至发生休克 。
5.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可原发于此或从髂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发展而来,髂股静脉血栓往往发生于左侧随后波及下腔静脉 。最后侵及右侧髂静脉,所以其体征为双侧性,其余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相同 。
6.上肢血栓性静脉炎
较少见,常由浅静脉扩展到深静脉系统,常见于胸腔肿瘤及主动脉肿瘤压迫锁骨下静脉或继发于创伤后,其临床表现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相同 。
7.血栓后综合征
下肢较大的静脉形成血栓以后,难以自然溶解和再疏通造成血栓肌化和静脉管腔闭塞,静脉瓣处即使再疏通也常发生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症常常侵袭静脉交通支,上述三种情况造成下肢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管壁通透性改变,红细胞逸出,淋巴循环受阻,皮下组织水肿、肥厚、纤维化,皮肤含铁血黄素沉着、皮革样变,发生湿疹及溃疡 。这种状态叫血栓后综合征,其症状是整个患肢水肿性肿胀,沉重感,甚至疼痛,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可使症状加重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