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要吃饺子 冬至要吃饺子不然冻耳朵( 二 )


即便颜之推说这种食物“形如偃月”,它也不一定就是饺子 。因为在古代,馄饨的形状并不固定,如宋朝陶谷《清异录》中载,唐代韦巨源进献朝廷的馄饨“花形,馅儿各异,凡二十四种 。”
饺子
另外,在古代,饺子的馅儿可以是鱼肉、蔬菜、糖馅等,这一点与馄饨有所区别,馄饨一般不用糖馅 。明张云龙《广社·去声》:“饺, 饴饵 。”西汉扬雄《扬子云集》卷四:“饧谓之糖 。凡饴谓之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七下:“糖, 饴也 。”
饺子的烹饪方法多样,可以煮、蒸、煎、烤等,馄饨的做法只有水煮一种 。如明朝宋诩《竹屿山房杂部》载,饺子有水煮、油煎、蒸三种方法,馄饨的做法一是水煮,二是水煮后加油润,再蒸 。元朝佚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居家必用事类庚集》提到饺子入炉煿熟的方法,煿,读作bó(音同“波”),就是烘烤的意思 。
蒸饺
饺子这一词源,学界普遍认为是宋代出现的“角儿”或“角子” 。
如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第二爆肉双下角子”;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滳酥水晶脍煎角子”;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事》中也有“诸色包子、诸色角儿”的记载, 当时的“角儿”应该是一种蒸食 。
“角儿”和“角子”的得名,可能是这种食物像皂角子之形,古代药学著作中常用“皂角子”或“角子”比药丸 。
中草药皂角子
如唐朝孙思邈《银海精微》卷下:“右为末,搜匀为丸,如皂角子大 。”宋朝刘昉《幼幼新书》卷十八:“末蜜一两,酒半盏,入紫草煎数沸,和药丸,皂角子大 。”宋朝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八:“菱初生嫩者名沙角, 硬者名馄饨 。”
上述医药学记载告诉我们,唐宋时期,因馄饨与皂角、菱角等角儿的形状、大小相近, 所以将蒸食的馄饨叫做“角儿”,这便是最早的饺子 。
由此可见,宋代的馄饨,形貌与皂角、菱角相近,而饺子是从馄饨中分化出来的,二者本来形貌就相近,因此将蒸食的馄饨形食品称为“角儿” 。
菱角
“饺”是一个后起字,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可能就是“角”的俗写 。
宋朝字书《类篇》卷十五:“饺,居效切 。饴也 。”宋朝字书《集韵》卷八亦曰:“饺,饴也 。”
明朝张自烈《正字通》卷十一记载得非常明确:“饺,旧注古孝切,音教 。饴也 。或曰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小大不一 。水饺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凡’ 。或谓之粉角,北人读角如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 。”
饺子是一种民俗文化“舒服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是中华民族喜爱的传统食品,也可称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性食品 。
在今天,无论大事小情,抑或走亲访友,更别提逢年过节,揉一块面,调一盆馅,热热闹闹地包一顿饺子吃,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那种喜庆劲儿便油然而生 。
冬至日包饺子
饺子成为节日食品的历史,最早不是在除夕夜, 而是在冬至日 。
宋朝金盈之《醉翁谈录·卷四·十一月》记载:“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为三大节 。自寒食至冬至久无节叙, 故民间多相问遗 。至岁除或财力不及,不复讲此俗 。谚有‘肥冬瘦年’之语 。盖谓冬至人多馈遗,除夜则不然也 。人家是日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语 。开封俗语‘新节已过,皮鞋底破 。大捏馄饨,一口一个 。’”
古代包饺子图
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馄饨一直被看作是饺子的别称 。如前文所说,先有馄饨,后有饺子,饺子是从馄饨中分化出来的,之后有了很多变化和发展,逐渐拉大了与馄饨的区别 。到了今天,一般来说,北方人多吃饺子,南方人多吃馄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