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要吃饺子 冬至要吃饺子不然冻耳朵


冬至要吃饺子 冬至要吃饺子不然冻耳朵

文章插图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今天是冬至,在北方,饺子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饮食 。
冬至包饺子
那么,冬至日吃饺子这种习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难道真的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为百姓医治冻伤的耳朵而留下的吗?
民间传说张仲景发明了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纪念医圣张仲景,千年习俗又流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东汉名医张仲景开棚舍药,用“祛寒娇耳汤”医治百姓耳朵冻疮的传说,在网上甚为流行 。
张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备受到历代中医学家的推崇 。
中药
民间传说,张仲景曾发明一种“祛寒娇耳汤”,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将其捞出来切碎, 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 。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百姓 。人们吃下娇耳, 喝了祛寒汤,立时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
张仲景舍药救人,从冬至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冻烂的耳朵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早上食用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 “饺子”或“偏食”,用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病救人的功绩 。
医圣张仲景雕像
那么,这个传说到底靠谱不?
别的且不说,单就传说中的“祛寒娇耳汤”里面包的馅儿,有一种食材是辣椒,所以吃了能使人御寒发热,这根本就是信口胡诌 。
据《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6期《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与传播路径》(作者:邹学校、朱凡)一文,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最早传入中国的地方是浙江,时间是16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明朝时期 。
相关学术论文截图
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见于明代浙江钱塘人高濂(1591)《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四时花纪”:“番椒从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这里的“番椒”,就是今天我们常见的那种白花丛生、味辣色红、果如秃毛笔头的辣椒 。
辣椒最早传入中国时,起初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并没有用于食用 。
辣椒
除高濂的《遵生八笺》对辣椒有记载外,同时期出版的重要著作,如王世懋所著《学圃杂疏》(1587)、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等,都未见有对辣椒的记载 。
那么,史料中关于饺子的最早记载又见于何时呢?
史料记载中的饺子关于张仲景发明“祛寒娇耳汤”、治病救人的传说,在文献中得不到任何考证 。而且据相关出土文物,证明在东汉之前可能就有疑似饺子的实物 。因此,可以这样说,饺子不是张仲景发明的,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跟张仲景没有任何关系 。
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将唐朝段公路《北户集》卷二“颜之推云:‘今之馄饨, 形如偃月, 天下通食也’”这一记载看作是饺子的最早记录 。
馄饨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故有学者依此断定,饺子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 。
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颜之推说的是“馄饨”,而不是饺子 。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馄饨与饺子是不同的 。简单来说,馄饨吃时连汤一起,汤里通常放佐料 。水饺吃时不带汤,用筷子夹,蘸醋吃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