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家庭怎么繁殖和繁殖 泥鳅出口做什么( 六 )


泥鳅身上长白泡怎么办?这是气泡病 。
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 。症状 泥鳅浮于水面 , 肚皮鼓起似气泡 。防治方法 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 , 发病时 , 立即加注新水 , 并每亩用食盐4公斤~6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 。
小型底层鱼类 。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 。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入泥中潜伏 。发各类小型动物为食 。为批产卵,繁殖期主要5—6月 。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 。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 。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 , 故应属温水鱼类 。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 。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 。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 。冬季寒冷 , 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 , 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 。待翌年水涨 , 又出外活动 。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 , 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 。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 , 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 , 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 。孵出的仔鱼 , 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