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 两千年前的字


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 两千年前的字

文章插图
苶,猛一看,以为是茶叶的“茶”字,再一看,不认识 。
苶,普通话读作nié(音同“捏”)
的确,这个字既古老又生僻,两千多年前的古籍文献中就有它,可是到了今天,在现代汉语中,“苶”却不再使用了,被“蔫”字取而代之 。
那么,“老蔫儿”是如何打败“老苶”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件趣事儿 。
先说一说“苶”这个字苶,未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唐本《唐韵》:“奴结切”;宋本《广韵》:“奴协切、如列切”;元本《韵会》:“疲貌,一曰忘也”;明本《正韵》:“乃结切,音涅” 。
《唐韵》《广韵》《韵会》《正韵》都是古代按韵编排的字书,用各种注音方法,直观地给单字或注音、或释义,类似于今天的《新华字典》 。
古代书籍
那么,这些字书中提到的“奴结切” “奴协切、如列切” “乃结切”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为了帮助人们识字,古人发明了很多注音方法,如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等,最常用的一项就叫“反切法” 。简单来说,就是把两个容易识别、极为常见的字,合在一起,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二者相切,这个生字的读音就拼出来了 。
比如,上文提到的“奴结切”等,就是反切注音法 。“奴”的声母是n,“结”字的韵母是ie,声调为平声,二者相切,拼音为nié(音同“捏”) 。
古代典籍《四声切韵表》
苶,在这些字书中,所注读音大体相近,接近普通话中的nié音,义为疲倦困乏、精神不振、发呆、丧失知觉的样子 。
在过去,“苶”这个字不仅在文言文中极为常见,而且普遍存在于南北各地方言之中,比如:
“孩子有点苶,或许是病了 。”形容一个人疲惫、无精打采 。
“这个人笨嘴拙舌,又不会来事儿,真是个老苶 。”指老实巴交、不知变通、不爱说话的人 。
“俺又不傻不苶,这点小事你放心吧 。”这里的“苶”又多了一分迟钝、呆傻的意思 。
苶,最早见诸文献,始于《庄子·齐物论》:“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唐朝成玄英疏:“苶然,疲顿皃(同貌)也 。”
古代典籍
之后,历朝历代的古籍文献中,经常能见到这个字,意思都是疲倦困顿的样子 。如:
唐代柳宗元《种术》:“东山幽且阻,疲苶烦经过 。”
北宋梅尧臣《和宋中道喜至次用其韵》:“自惟体衰苶,宁堪事艰辛 。”
北宋颜之推《颜氏家训》:“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 。”
清朝王夫之《宋论》:“其士大夫,则口虽竞而心疲,心虽愤而气苶 。”
清末严复《原强》:“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 。”
民国时期天忏生《洪宪宫闱艳史演义》:“至疑难问题,则闭目凝思,半晌始克着笔,其状至苶惫 。”
《康熙字典》“苶”字条
《康熙字典》“苶”字条下有这样一段记载:“《唐书·白敏中传》:‘是时居易足病发,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不任事 。’”是说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因为“苶”,把一个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给弄丢了 。
据《新唐书·白敏中传》记载,会昌二年(842年),唐武宗素闻白居易之名,打算起用他 。当时,白居易正患足病,宰相李德裕一直跟白居易政见不合,便给皇帝进言,“言其衰苶,不任事”,意思是说,白居易身体不好,又衰又苶,精神萎靡不振,不堪担负朝廷重任 。李德裕还说,白居易的从弟白敏中学问和能力都不低于他,可加以任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