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疝气 试试这几款偏方大全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疝气 试试这几款偏方大全

文章插图
一、中医治疗疝气的偏方大全当归茯苓汤治疝气
温经散寒 , 清热利湿 , 活血益气 , 补肾益肝 。主治疝气 。
当归、茯苓、枸杞各15克 , 肉桂、乌药、小茴香各10克 , 海沉香5克 。
每日1剂 , 水煎服 。7日为1疗程 。
杨某 , 男 , 29 岁 。辜丸肿痛 , 伴梦遗1周 , 前来就诊 。证见颧红唇赤 , 潮热盗汗 , 腰脊酸痛 , 每遇劳累阴囊坠痛 , 舌质红 , 脉细数 。辨证为阴虚火动 , 水不涵木 。治宜滋水涵木 , 润燥消炎 。用本方去肉桂加生地、山萸肉各15克 , 白芍10克 , 黄柏、知母、牛膝各8克 , 桅子、川楝子、丹皮、地骨皮各10克 , 温水煎 。服5剂 , 小腹仍有胀痛 , 照上方加木香、元胡各10克 , 服7剂痊愈 。
槟榔佛手汤治疝气
疏肝理气 , 散寒止痛 。主治疝气 。
槟榔、佛手各18克 , 吴茱萸、香附、荔枝核、黄芪各15克 , 小茴香、橘核各12克 , 干姜10克 , 肉桂、甘草各6克 。
每日1剂 , 水煎服 。
刘某 , 男 , 18 岁 。素患疝气 , 过劳则发 , 胀痛甚则肢厥而冷汗出 , 且睾丸胀痛 , 某医院诊为“腹股沟斜疝” , 久治无效 。经诊:少腹结滞不舒 , 阴囊肿胀坠痛 , 脘胁不适 , 食欲不振 , 舌淡苔薄 , 脉弦 。此因素体虚弱 , 过劳耗损中气 , 气虚下陷 , 寒湿内生 , 凝滞肝经 , 致少腹、睾丸坠胀痛而成疝气 。法宜疏肝理气 , 散寒止痛 。按此方服药6 剂 , 诸症消失而愈 , 追访10年 , 未见复发 。
茯苓白术桂枝汤治小儿疝气
温经通脉 , 燥湿健脾 。主治小儿疝气 。
茯苓、白术、台乌药各9克 , 桂枝6克 , 炙甘草3克 。
每日1剂 , 水煎服 。
伴咳嗽者 , 加桔梗、川贝母各6克;疝痛甚者 , 加木香、元胡各6克;体质虚者 , 加黄芪、当归各6克 。
治疗小儿疝气病32例 , 服药4~40剂 , 痊愈20例 , 好转8例 , 总有效率为86.1% 。
二、小儿疝气是什么样子的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和疝外科的最常见疾病之一 , 主要包括先天性的腹股沟疝和脐疝两种 。小儿疝的发生主要因素是先天性因素 , 腹股沟疝主要是由鞘状突未关闭所致 , 脐疝是由于脐环不能及时缩小闭合 , 早产儿、低体重儿因出生时生长发育不完全所致 。一岁以上的小儿腹股沟疝不能自愈 , 脐疝患儿如果年龄在4岁以上或脐环直径为2~3cm , 及以上者 , 应考虑手术 。针对小儿腹股沟疝主要的手术方式是疝囊高位结扎 , 其中腹腔镜手术优势更明显 , 而脐疝除了切除疝囊外需要进行缝合修补 。
病因
小儿腹股沟疝的根本原因是鞘状突没有及时闭合 。鞘状突因睾丸或子宫圆韧带下降而形成 , 多在出生后一年以内闭合 。新生儿和半岁以内的婴儿鞘状突多未完全闭合 , 但鞘状突未闭合并非都形成疝 , 如果婴儿腹壁不够强健 , 比如早产儿、低体重儿更容易发生腹股沟疝 。其他情况如:过度用力哭闹、便秘、咳嗽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 , 也会促使疝的形成 。右侧睾丸下降一般比左侧晚 , 鞘状突闭合时间也长 , 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左侧多见 , 单侧比双侧多见 。小儿脐疝的发生原因是脐环没有闭合 。脐环在胚胎期即形成 , 并随胎儿成长而持续收缩 , 正常新生儿的脐环直径约为1cm , 正常情况下在出生后脐环继续缩小直到最终闭合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