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痧子怎么解决 痧子如何预防比较好


起痧子怎么解决 痧子如何预防比较好

文章插图
一、起痧子怎么解决呢
本病一般可分为顺证和逆证,顺证分邪犯肺卫、邪入肺胃、阴津耗伤三型,逆证可分邪毒闭肺、邪毒攻喉、邪陷心肝三证 。治疗原则,总以透疹、解毒、扶正为法 。
1.邪犯肺卫
(1)证候发热咳嗽、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频作,面目红赤、流泪畏光、咽血嘶哑、烦躁哭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第2~3天,颊内黏膜上相当于第二磨牙的外侧,可见白色斑点直径为0.5~1mm,外周有红晕,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
(2)治则 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
(3)主方 宣毒发表汤加减 。
(4)方药 升麻、葛根、荆芥、防风、薄荷、连翘、蝉蜕、前胡、牛蒡子、桔梗、甘草 。咽痛加射干、僵蚕、马勃;麻疹欲透未出,可加浮萍、西河柳、芫荽 。
2.邪入肺胃
(1)证候为麻疹病程中期,此期从出疹至透发完毕3~4天时间 。临床上常见壮热烦渴,咳嗽,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疹点亦开始见形,先见于耳后、颈项及面部,继则蔓延至胸腹、背部、四肢,最后延至手心、足心可见稀疏疹点,即表示疹已出透 。疹点初起细碎稀疏,渐次加密或互相融合,但疹点与疹点之间仍可见有正常皮肤 。疹色由鲜红而暗红,稍隆起,扪之碍手,唇色焦红,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象洪数 。
(2)治则 清热解毒,透疹达邪 。
(3)主方 银翘散加减 。
(4)方药银花、连翘、淡竹叶、牛蒡子、蝉蜕、紫草、薄荷、芦根、葛根等 。疹色红赤或紫暗成片者加丹皮、红花、紫草等;四肢抽搐、神昏加钩藤、羚羊角、石菖蒲、郁金等;疹稀色淡加生黄芪、太子参等;注意透疹不可过用辛散升提以防耗伤阴液,如慎用升麻 。
3.阴津耗伤
(1)证候疹点透发出齐至疹点依次隐没消失,发热渐退,胃纳转佳,精神日趋恢复,4~5天后皮肤上有糠状脱屑,留有棕色瘢痕,约2周左右才完全消失,咳嗽减轻,夜寐安静,舌红少津,舌苔薄净,脉细数或无力 。
(2)治则 养阴益气,佐以清热 。
(3)主方 沙参麦冬汤加减 。
(4)方药沙参、麦冬、玉竹、扁豆、天花粉、桑白皮、枇杷叶、杏仁、川贝、甘草等 。热未退清者,可加连翘、地骨皮;口渴唇燥者加石斛、知母;咳嗽痰多者加川贝母、法半夏等;纳少者加生谷芽、麦芽、山楂;大便干燥者加瓜蒌仁、火麻仁;大便溏稀者加山药、薏苡仁等 。
4.邪毒闭肺
(1)证候 高热不退,咳嗽剧烈,喉间痰鸣,疹出不透,疹色紫暗,甚则口唇青紫,便秘尿赤,舌红或红绛、苔薄黄,脉滑数 。
(2)治则 宣肺开窍,清热解毒 。
(3)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减 。
(4)方药麻黄、杏仁、生石膏、前胡、黄芩、虎杖、芦根、甘草、丹参、紫草、桑白皮、鱼腥草等 。出疹中后期热盛阴伤可加北沙参、川贝母、百部、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等 。
5.邪毒攻喉
(1)证候 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吞咽不利,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发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
(2)治则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
(3)主方 清咽下痰汤加减 。
(4)方药 玄参、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银花、板蓝根、葶苈子、全瓜蒌、浙贝母、马兜铃、荆芥 。
大便干结者加大黄、玄明粉;咽喉肿痛者加六神丸清利咽喉 。若出现吸气困难,面色发绀等喉梗阻征象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
6.邪陷心肝
(1)证候 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甚则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