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中函数思想体现在哪里 小学数学中函数思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 )


三年级下册中也有函数的身影 。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练习十第9题,y=11x 。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练习十一第10题,其实是二次函数y=x^2 。
这里可以让学生观察平方关系中,因数每增加1,积增加的量越来越大 。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且不去说,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其实也是二次函数y=x^2 。
家长或者老师在给孩子讲的时候,其实可以多以表格的形式给孩子练习,计算边长与面积的值,体会其中的变化、对应关系 。
在这一册课本《笔算乘法》练习十三中有这么一道题 。
这道题内涵其实很丰富 。
一方面揭示了当长方形周长为定值时,长宽越接近面积越大,正方形面积最大 。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用代数方式表示,就是当a+b=k(定值),S=a×b=a×(k-a),这其实是一个二次函数了 。
在四年级上册中,出现了新的函数类型 。
这里涉及到三种函数模型——y=x÷k,y=k÷x,y=kx 。
四年级下册函数思想体现的不多,不再赘述,但是到了五年级之后,函数的内容愈发多样 。
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中的例9,体现了分段函数的思想,如果你去看初中或者高中的数学课本或者试题,在其中都会涉及到分段函数以及这个案例 。
这道题的核心在于:打车计费需要分情况考虑,以3公里为标准,里程在其上下所面的的计费情况是不同的 。
3公里以内,收费y=7,3公里以外,收费y=7+1.5(x-3),这是典型的分段函数 。
进一步还可以讨论下定义域,即x的取值范围问题 。
无独有偶,在小数除法这一单元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
这道题目可以列方程,也可以用先列函数解析式,然后根据函数值求自变量 。
甚至可以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
在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有一道练习题:
这可以所谓一道数列问题,其实是一个等差数列,但也可以作为一个一次函数的问题,每次增加1个正方形,都需要增加3条边,其实是一次函数:y=1+3n 。
等差数列,其实也是一个一次函数 。
五年级下册没有特别明显的新鲜的内容,所以我们略过不谈 。
但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抽象能力越来越强,小学数学中函数的形式化也愈加明显 。
比如六年级上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函数的内容 。


在《圆》这一单元,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都是直接用字母代表,周长是一个一次函数,面积是一个二次函数,可以说解析式形式已经很标准、很抽象了 。
这一册中的《数与形》中的一道练习题,这三幅图是标准的函数图像 。
都表达了离家距离与离家时间的变化关系 。
老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根据图像描述其反映的变化关系,寻找正确的答案 。
体会图像是如何表示变化关系的 。
到了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已经开始小初衔接的相关准备,所以函数内容在形式上更加明显突出 。
比如在第四单元《比例》中正比例的概念:
这个式子整理一下,就是y=kx的正比例函数 。


而且这道问题还直接给出了函数图像 。
图像和解析式都是表示函数关系的工具 。
你可以说它是比例问题,也可以说其是函数问题 。
除了正比例,还有反比例 。
这个式子整理一下,就是y=k/x反比例函数 。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
这道题如果要求学生写出关系式,并且仿照上图描点,就是典型的函数表示方法——解析式法、列表法、图像法了 。
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学生对于一次函数(包含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其实都有或多或少,或直观或抽象的认识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