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的治疗_血吸虫性肝病的详细治疗


血吸虫病的治疗_血吸虫性肝病的详细治疗

文章插图

(一)抗虫治疗
1.吡喹酮
目前,吡喹酮是治疗人畜血吸虫病的最好药物 。因为它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疗程短、使用方便等优点,是一个理想的抗血吸虫药 。
(1)剂量与疗程: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目前主张用下列方案:
急性血吸虫病:总剂量成人为120mg/kg,于2~3天内分次服完,体重超过60kg者仍按60kg计 。儿童的总剂量为140mg/kg,服法参照成人 。
慢性血吸虫病:成人按总量60mg/kg,2大内分4次服完;儿童体重在30kg以内者,总量按70mg/kg,30kg以E者与成人相同剂量 。服法参照成人 。
晚期血吸虫病:一般总量可按40-60mg/kg,2天内服完,每日量分2~3次服 。年老、体弱、有其他并发症者,可按总量60mg/kg,3天内分次服用完 。感染严重者可按总量90mg/kg,分6天内服完 。儿童总旨为70mg/kg,于2日内分6次服用 。
预防性治疗: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有明显疫水接触史的人群于接触疫水后25~30天,不作粪榆或血清学筛查,即给予吡喹酮 。成人:40mg/kg,儿童:50mg/kg,1天内1次顿服或分2次服完 。作为预防性治疗,证明能防止血吸虫病发病,对人群健康起到保护作用 。
(2)治疗效果: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疗效十分肯定 。表现为:
粪检阴转:在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用吡喹酮治疗结束后,逐日对其粪便行毛蚴孵化观察,阴转率近100% 。最迟阴转时间为开始服药后第17-19天 。但须提出,粪检阴转率与用药剂量及疗程有关,在有效剂量内,并非均能100%阴转 。因此,对不再接触疫水的患者应考虑择期复治的问题 。
症状控制:一般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在吡喹酮给药后4~5天开始退热,10天左右体温降至正常 。此时,肝区疼痛消失,食欲增加,全身情况显著好转 。多数患者肿大的肝脾回缩 。慢性血吸虫病患者治疗后,其腹泻、黏液血便及乏力等症状大多消失,体力增强,但肝脾回缩较慢,复常需要更长一些时间 。
指标复常:治疗前血象、肝功能及细胞免痉功能异常者在随访时显著好转,恢复正常 。
(3)影响因素:不同虫种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不一样,不同地理品系日本血吸虫对该药的敏感性也有差异;该药对不同成熟度及不同虫龄的日本血吸虫疗效不一 。如对23日以前的童虫疗效较差,固此,治疗急性感染者需用较大剂量;宿主的免症状态(包括特异性免疫)、年龄、药物代谢速率亦会影响吡喹酮效果 。
(4)不良反应: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是相当安全的 。主要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昏、乏力、四肢酸痛、腹痛、腹泻,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便血、心悸、皮疹等 。便血是一种较严重的反应,多伴腹部绞痛,见于1%左右的病人 。近半数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于服药当天有畏寒、发热,体温较用药前上升约1℃,可能为药物杀虫所引起的异性蛋白反应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见有吡喹酮治疗直接引起血吸虫病患者死亡的报道 。
2.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大量研究表明,青蒿素及其多种衍生物(如青蒿素琥酯、蒿甲醚等)具有抗血吸虫作用 。近年来,青蒿素琥酯或蒿甲醚的现场试验与研究证实,它是目前有推广价值的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药物 。
(1)药理作用:青蒿素类药物抗血吸虫恬性基团是过氧桥 。青蒿素对虫体的作用机制是影响其糖代谢 。青蒿素琥酯是还原青蒿素的琥珀酸单酯,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能量代谢和晒壁对红细胞的消化有抑制作用,对童虫的皮层、肌层及肠上皮均有直接损害作用,其杀虫作用优于吡喹酮 。蒿甲醚是通过影响虫体皮层对葡萄糖的摄入,干扰虫体的能量代谢,影响其肠管消化功能,肝期童虫的组织结构发生病理变化,精原减少以及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抑制,蒿甲醚对7天龄童虫敏感性较大,对短期接触疫水人群也能起预防保护作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