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橇上的速度与激情:打冰球“重生”的残疾人( 三 )


冰球运动始于19世纪中叶的北美洲,20世纪初开始在欧洲广泛流行,在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高强度的冲撞和激烈的争斗让这项比赛非常具有观赏性 。根据规则,在职业冰球比赛中,打架也是被允许的 。打架的球员不得拿球杆和冰刀相互攻击,而是要脱下护具,不上脚,不偷袭,一对一单挑,但打完后要接受相应的禁赛惩罚 。
在1976年第一届冬残奥会上,冰橇冰球被列为表演项目,1994年第六届冬残奥会上,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
不过,在世锦赛和冬奥会的赛场上,打架被严格限制,但双方控球队员发生激烈冲撞依旧是难避的,甚至,那就是比赛的看点 。
对冰球运动员来说,受伤是家常便饭 。
2017年有一次和家里视频,崔玉涛无意中说到自己脚踝受伤,宋美花急忙赶去训练中心 。一推宿舍门,崔玉涛正要去卫生间,右腿没穿假肢,左腿脚踝骨折,他只能往卫生间爬 。宋美花眼泪直往下淌,她和崔玉涛说,“儿,咱不练了 。”
“这是我自己不小心,我要是水平提高了,就不会受伤了 。”崔玉涛宽慰母亲 。从那之后,他习惯了隐瞒伤痛 。接下来几年里,他又经历过锁骨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指骨折,但都没再和家里讲过 。
3月5日下午,在崔玉涛的家中,父亲崔添禄一直开着电视,等待当晚中国残奥冰球队的第一场比赛 。新京报采访人员 张静姝 摄
受伤,成了和家人聊天的禁忌 。汪之栋从来没向爸妈仔细描述过这项运动到底是如何展开的,家人也不知道真正的赛场上会有多激烈的拼抢 。
宋美花也不敢看儿子的训练和比赛,她还记得,儿子崔玉涛刚戴上假肢时,残肢经常被磨出血,但为了尽快适应,他从不喊疼,伤口结痂后又被磨掉出血,反复几十次,直到嫩肉上长出老茧 。
2021年底,在北京训练时崔玉涛腰伤发作,他担心自己会错失上场机会,教练为他调整了场上位置,协助后卫防守,前插帮助其他两位前锋进攻 。在3月9日晚对战捷克的那场争夺四强席位的比赛里,中国队打进的4个球中有3个都是由崔玉涛助攻完成 。
就在前一天和意大利队的比赛中,崔玉涛被对手狠狠撞在了场边围栏上,摇摇晃晃下了场,事后回忆说,“那是被撞晕乎了 。”
受伤往往多来自于拼抢中的撞击,尽管有护具,但对手的冰橇在冰面的快速助力下径直而来,就是一场“肉搏” 。崔玉涛开玩笑说,一些欧美选手从身材上就压过他这山东大汉一大截,对方冲来时,他感觉,“就像对面开来一辆坦克” 。
中国残奥冰球队队员,从左到右依次是朱占福 、崔玉涛、汪之栋 。受访者供图
从“野路子”到“正规训练”
自国家队成立以来,崔玉涛就被选为队长 。
速度快,力量强,攻守转换灵活,让他成为队里的主力 。此前他曾担心自己因为年纪大而在体力和精力上不如他人,真正进入赛场后他发现,自己体内像是有释放能量的开关,“一上场,能量迸发 。”
于彬说,这是实打实苦练的结果 。在残疾人自行车队时,因为蹬踏费力,崔玉涛的残肢和假肢衔接处擦破后再难愈合,但他从不说自己的伤痛,是教练宋年春自己发现的,“训练完他下了自行车走路一拐一拐的,我说你怎么了,撩起裤腿一看,血肉模糊 。”
崔玉涛有自己的考量,作为队里最年长的大哥,他应该起到表率作用,“栋栋(汪之栋)刚来的时候还未成年,每天生活在队里,身边需要好榜样,我这个大哥不好意思懈怠 。”
3月4日晚,北京冬残奥会开幕,汪之栋被选定为旗手出场 。青岛市残联供图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