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用性骨质疏松怎么补 骨质疏松的定义


废用性骨质疏松怎么补 骨质疏松的定义

文章插图
一、骨质疏松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2004)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
【废用性骨质疏松怎么补 骨质疏松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 。随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社会老年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重要的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2003-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 。6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
二、废用性骨质疏松的鉴别诊断
1、脆性骨折
指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发生的骨折,这是骨强度下降的明确体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和合并症 。发生了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
2、诊断标准(基于骨密度测定)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骨强度的下降有关,而骨强度是由骨密度及骨质量所决定 。骨密度约反映70%的骨强度,若骨密度低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 。因目前尚缺乏较为理想的骨强度直接测量或评估方法,临床上采用骨密度(BMD)测量作为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标准 。
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单位面积(面积密度)的骨量,其测量的方法较多,其中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测量值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XA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年人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或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 。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
骨密度通常用T-Score(T值)表示,T值=(测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 。T值用于绝经后妇女和50岁以上的男性的骨密度水平 。对于儿童、绝经前妇女和50岁以下的男性,其骨密度水平建议用Z值表示 。Z值=(测定值—同龄人骨密度均值)/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 。
三、废用性骨质疏松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但许多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有骨质疏松 。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标准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和/或骨密度低下 。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因此,骨密度和骨矿含量测定是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以及评价疾病程度客观的量化指标 。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