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吃瓜的事 吃瓜群众的瓜


那些关于吃瓜的事 吃瓜群众的瓜

文章插图
年底了,单位、个人都开始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网上也不断有一年来大事件的盘点,网民们最感兴趣的是这一年都吃了哪些“瓜” 。
我对哪些事情可以称之为“瓜”不甚了了,但网上明白人多,别人都列举好了,只要看就行了 。这一看,还真有不少的“瓜”,比较近一点的有薇亚、王力宏、李运迪、吴签等等,还真不少 。这些“瓜”当时大家都吃过,现在再盘点一下好像有再吃一遍的快感,所以这些个盘点也能在朋友圈大量转发 。
网上的“瓜”好像指的是一些热点话题、八卦事件,事情一出来,利益相关方都会有各种操作,有煽风点火的,也有企图灭火的,还有专门提供“燃料”的,更多的是看热闹的 。看热闹的人对事件不明就里,更无权处理,但有热闹看便一窝蜂围过来;看热闹也不嫌事大,就希望爆出来的料越多越好,事件持续时间长点就好 。
这些看热闹的人管自己叫吃瓜群众,群众的意思我懂,但这“吃瓜”的说法和方式,我始终弄不明白 。
我也是从小就吃过瓜的人 。小时候家中的菜地里总会种一些瓜,比如南瓜、东瓜、丝瓜等,种这些瓜主要是为了当菜吃 。尤其是南瓜和东瓜,产量特别高,又不需要怎么伺弄,基本就是“丢下一粒籽、开了一片花、结了一地瓜” 。最可恨的是南瓜,嫩时当菜,老了当饭,可以吃一个夏天甚至大半个秋天,吃完南瓜基本上可以接上地瓜(我们那叫红薯),还可以吃上个小半年 。
孩提时代我就知道有些瓜不是什么好“瓜”,以瓜当粮、有瓜无粮,哪有大米饭白面馒头香啊 。
也有好瓜,比如香瓜、西瓜、酥瓜等,这些瓜既不能当菜更不能当饭,种得人就少 。也有些头脑灵活的农户,会种一些这类的瓜,卖给城里人换点柴米油盐钱 。
城里有钱,想吃瓜可以花钱买;乡下的孩子没钱,想吃瓜只能靠偷 。
别小看偷瓜,也是有讲究,有战术要求的 。
从人数上看,分人一人单独行动和多人联手“做案” 。一人单独行动多是在本村,利用放牛、拔草的机会顺手牵羊摘个体积小点的,便于藏匿或是干脆现场整到肚里;也可以在自家地里转悠半天,冷不丁从邻家地里摘上一点 。多人联合“做案”一般都会到外村,有计划行动,万一被发现可以分头撤离,让人人找不到主攻方向 。
从时机来看,分中午和晚上 。中午天气热,人们都在家吃饭或是树下纳凉,地里没人,不用担心暴露 。晚上有夜色掩护,难以被发现,所谓“月黑风高夜,孩童偷瓜时” 。
也有胆大的,偷瓜已不是主要目的,还要享受“做案”过程 。邻村有一大片瓜田,瓜田里有个瓜棚,瓜棚里住着个老大爷,有老大爷看着,这瓜就不好偷了,怎么办?几个半大小伙子一合计,夜半三更时分带着蛇皮袋子摸到瓜田,准备干票大的 。如何对付看瓜的老大爷也有两手,一手软的、一手硬的 。软的是趁老大爷睡着了,轻轻把床抬到水塘边,一条腿悬空,找到平衡点后放下,放心去偷瓜,老大爷若是醒了一翻身,必然掉进塘里 。硬的是带条绳子把老大爷的手给反绑了,头装到裤裆里,这一招有个形象的称呼就叫“老头看瓜” 。
孔已己说窃书不能算偷,这是为了维护读书人那点体面;在乡下,孩子们偷瓜其实也没有真当做是偷,那是乡村纯朴民风使然 。谁家的瓜没被别人偷过,谁小时候没偷过别人家的瓜呢,只要不对看瓜的老头使坏,没人会把偷瓜的孩子怎么样的 。
现在城里人把瓜田搬到了网上,把吃“瓜”当做一场盛宴,比清末看菜市口杀人还要热闹,参与感更强 。时代在变化,“吃瓜”行为也在异化,是好是坏虽是因“瓜”而异,但是吃“瓜”却是方便多了,不需要使用战术,坐等就行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