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瑜伽的高峰——八部瑜伽系统

2010年08月21日苏候铎•玛哈茹阿佳(Suhotra Maharaja,1950—2007)是帕布帕德的门徒,他是一位造诣高深的瑜伽巨匠,我本人便在他的指导放学习 。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他撰写了许多饱含智慧,并给予灵性成长以实际指导的书籍,包括:《实质与影子:韦达认知的要领》(The Vdic Method of Knowledge,1996),《超然的人格主义:人类近况的韦达解释回答》(Transcendental Personalism-Vedic Answer for the Human Situation,1997),《善与恶的尺度》(Dimensions of Good &Evil,1999)等等 。苏候铎•玛哈茹阿佳对阿施唐嘎瑜伽的论述和阐发很是严谨并且精准,这些论述是到达瑜伽完美的精髓教导 。了解这些对我们大有裨益,因为别人可能会误导我们,试图让我们相信存在捷径,或者经由过程简单的修习就能够获得阿施唐嘎瑜伽和灵房事的完美,可是,一旦我们了解了阿施唐嘎瑜伽的每一步调,就不可能再受任何人误导 。我们会有更清醒的熟悉 。瑜伽的目标是与至尊联络(yuj),这既可以经由过程阿施唐嘎瑜伽(八个步调)到达,也可以直接经由过程巴克缇瑜伽到达 。这二者殊途同归,在修习的规范标准上是相符的,可是,实施的难易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当然,人们可以选择去瑜伽班修习阿施唐嘎瑜伽,或者望而却步,跳过这一传统的某部分,比如艰难而痛苦的苦行,而仍学习瑜伽体位,练习呼吸,并且尝试冥想 。这样做,优势是更容易,可是,我不得不遗憾的说,要想开脱这外在世界的影响(事物属性),获得自由,经由过程这样的修习是半大可能的 。简言之,阿施唐嘎瑜伽的八个部分是:持戒法(yama,控制感官)、守意法(niyama,控制心意)、打坐法(asana,稳处合适的坐姿)、调吸法(pranayam,控制生命力)、撤回法(pratyahara,收摄感官)、把执行法律(dharana,精神专注)、入定法(dhyana,冥想)以及萨玛迪(samad你好,全然沉醉于完美的醒悟)(YS 2.29) 。修习阿施唐嘎瑜伽的人,要一个接一个的逐次修习全部八个部分 。只有这样,修习者才能到达瑜伽的完美 。帕谭佳里概述了这些规条,并且指出,所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让我们更详细的看看帕谭佳里对八部瑜伽每一部分做所的指示 。1)持戒法(Yama)——控制感官(瑜伽经第2章第30诗节)首先,帕谭佳里列出了一些道德法则,从而使修习者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八部瑜伽肇始的两部分——持戒法和守意法——包罗十项规条 。其中持戒法的五项是:非暴力(a你好msa),不说谎(satya),不偷窃(asteya),感官控制(brahmacarya)以及不拥有(aparigraha) 。A你好msa:字面意思是“不伤害”或“非暴力” 。通常,人们认为非暴力指的仅仅是身躯活动的暴力行为,但在瑜伽经典中,非暴力要在思惟、言语以及行动三个层面上加以修习 。Satya:不说谎,根据帕谭佳里瑜伽,人应该在思惟、言语以及行动三个层面上对别人,也对自己真诚无欺 。瑜伽学生被教导应该心口相符,言行相符 。有时候,人们撒谎是出于无心,或者为了恶作剧,甚或只是想闲言碎语 。但这些假话就像种子一样,会扎根抽芽,总某日撒谎的行为就会习气成自然 。成果,因为这不真诚的本性,一个人甚至连他自己都不能相信 。Asteya:不偷窃,这一修习在很大程度上会帮助人修习不依附及不拥有 。实际上,不偷窃是“餍足”的反面解释,因为当一个人知足的时候,他就不会再欲求其他财产 。这样的人认为,无论他拥有啥子都已足够,而且他不会让自己被物欲和贪婪驱使,经由过程非法手段去获取他物 。Brahmacarya:Brahmacarya的字面意思是“处于梵(brahman)中活动” 。当一个人的活动一直都是怀着“我不是这个身躯”这种心态来执行的时候,他便被称做“布茹阿玛查利(brahmacari)” 。Brahmacarya这个词一般译为“克制性活动”,但禁欲只是这个词的一个方面 。禁欲本身并非目标;目标是经由过程控制感官,从而获得更深层的内在醒悟 。在帕谭佳里瑜伽中,brahmacarya这个词有更广泛的含义,即只去做那些能帮助人达致人生最高目标的活动 。然而,只有当一个人的心意完全免于所有感官欲望的时候,brahmacarya才可能使成为事实,尤其是性欲,性欲是最强烈的感官欲望,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会带来最具破坏性的成果 。不合法的性活动会任意花钱耗尽重要的生命能+量,而这些能+量本该用于获得更高的知觉意识 。若要达致这一目标,帕谭佳里的瑜伽体系提议,修习者应该将所有感官能力组织起来,以恰当和有益的方式加以应用 。应该控制感官欲望,从而获得内在的和平和快乐,这种快乐远远逾越所有短暂易逝的身躯享乐 。不受控制的感官会削弱心意,而如果心意不强大就无法专注在一个方向或一件工作上 。一个因为物欲而心意虚弱的人无法正确的思虑、恰当的说话、或合理的行为 。是以,为了更高的成就,人必须将他的能+量从感官对象那微不足道的吸引和诱惑中收回,将生命之力的能+量转向更高的知觉意识 。Aparigraha:不拥有,通常被误认为“放弃所有事物拥有”,但这个词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态度,而不是外在的行为 。“拥有”这种感觉是不餍足、不安全感、依附以及贪婪的体现 。一个平生都在不停渴求获得更多更多社会上事物的人是永恒都不会餍足的,因为欲望之火永不平息 。一个总是贪婪不满,欲壑难填的人健忘了这一点:一餐之食无非斗米,一眠之地无非七尺 。超过基本所需,一个人无论再拥有啥子都会成为负担,于是不得不殚精竭虑的看管照顾这些财产,而不是安享 。一个欲求超过所需的人就像贼,总是觊觎别人的东西 。不拥有并非说人不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做筹算,也不是说要放弃所有财帛;不拥有只是象征着人不应该依附于他所拥有的一切 。2)守意法(Niyama)——控制心意(瑜伽经第2章第32诗节)守意法的五项规条帮助修习者规范生活习气,管理好自己的个性,使之成为同一协调的整体 。守意法包括干净(sauca),自足(santosa),苦行(tapas),研经(svadhyaya)以及向至尊存在皈依(isvara pranidhana) 。这五项守意法的规条使人在身躯上、精神上、心灵上都变得强壮有力 。Sauca:在瑜伽科学的典籍中,干净既指身体的干净,也包括精神上的纯净 。身体的干净使人阔别病患,而精神的纯净使人避免心力耗散 。身体的干净容易做到,但要想获得精神的纯净就要下很大力气,这有赖于灵性的思虑、警悟以及鉴别力 。瑜伽体系特别强调造就精神的纯净,因为如果没有这作为基础,专注和内省都是不可能的,而也正是因为精神纯净的缺少,才会滋生出身心失调的疾病以及情绪的扰动 。Santosa:自足,在这种精神状态下,纵然一个乞丐也可以像国王一样的生活 。实际上,正是人的诸多欲望使自己在精神上成为一个乞丐,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 。自足并不象征着人应该消极或不活动,自足精神的修习必须伴随忘我的活动 。Tapas:tapas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产生热能 。一位施行严苛苦行的瑜伽师可以从身体里产生热能,纵然他浸泡在喜马拉雅山的雪水中,他的身体也仍然温暖康健 。是以,苦行不应该理解为自虐 。《博伽梵歌》中清楚的指出,瑜伽既不是为那些沉溺于肉身安享的人,也不是为那些熬煎肉身的人所修习的 。一位真正的瑜伽师,他平生都积极的过着康健的节制生活 。是以,渐渐的,他身体里封锁的玄密力量就会释放出来 。经由过程这些玄密力量,瑜伽师可以等闲抵挡极端寒冷,或者可以长时间不吃不喝,甚至不呼吸 。可是,除非这些玄密力量自己显露出来,不然试图去模仿这些苦行的成就是徒劳无补的 。实际上,超自然力量并非苦行的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造就出让自己平生都过着节制生活的诚挚热忱 。Svadhyaya:研经,包括学习经典,从贤人和贤者处聆听,以及根据经典的启示来熟悉身边的事物 。正确的研经修习需要鉴别力,这象征着即不应该认识不清的接受,也不应该对知识的来源进行吹毛求疵的批判 。人应该将超然教导的精髓收集起来,妥帖运用,使自己在修习上不停前进 。如果没有鉴别力,就必然会为来自差别典籍差别权威的互相抵牾的教导而利诱 。是以,正确的学习是一种技法,必须向那些已精晓典籍的人学习 。Isvara pranidhana:向至尊存在皈依,这是使人免于依附、纰缪的认同以及“我是行为者”这种不雅念的最好要领 。修习皈依,就要对心中的至尊存在建立信心、造就奉爱 。素质上,经由过程遵守持戒法和守意法的规条,修习者就会以神圣纯洁的美德取代本能冲动的驱使,从而斩断阿达尔玛(adharma,罪恶生活)的四条支柱——经由过程非暴力(a你好msa),停止肉食;经由过程感官控制(bahmacarya)——在婚姻中只以繁育后代为目的而进行性活动,从而停止不合法性活动;经由过程不说谎(satya)——真诚无欺,停止赌博;经由过程苦行(tapas)——自我控制,停止着迷于麻醉品 。3)打坐法(Asana)——体位修习(瑜伽经第2章第46诗节)打坐法(Asana),瑜伽体位使人身体康健,内心和谐 。瑜伽体位要和持戒法、守意法以及其他帕谭佳里瑜伽部分一起修习,因为如果没有这一体系的其他方面,瑜伽体位则仅仅是锻炼身体,无法供给应有的益处 。在起头体位修习之前,应该先掌握持戒法和守意法,可是现今许多所谓的瑜伽学生都没有熟悉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是以,瑜伽体位基本上已沦为一种健身方式 。瑜伽体位并非为了让身段更苗条,而其实是为这一瑜伽体系中更高的目标做好重要的筹办工作 。瑜伽的最高目标是萨玛迪(samad你好) 。冥想姿式使人舒适不变的长时间打坐,经由过程保持头、颈、躯干挺直一线,就能顺畅的调解呼吸,使心意从感官上撤回,从而专注内心,这样,萨玛迪(连续的神定)才能终极得以使成为事实 。瑜伽体位基本分为两类:一种是为了保持身体康健,一种是为了冥想 。帕谭佳里瑜伽的评注者指出,只有少数几个姿式是为了帮助冥想,可是后来的瑜伽经典中,呈现出完备的体位修习法,以使修习者身体康健,精神平和 。经典体位一共有84个,但其中只有4个是用于修习冥想 。这四个是简易坐(sukhasana)、吉利坐(svastikasana)、莲花坐(padmasana)以及至善坐(siddhasana) 。在所有冥想体位中,重点都是保持头、颈、躯干挺直 。这样脊椎就能保持竖立一线,从而能不变舒适的保持姿式,将氧气消耗减至最低 。4)调吸法(Pranayama)——控制生命力(瑜伽经第2章第49-53诗节)Prana这个词由梵文词根ana和前缀pra组成 。Ana的意思是“驱动或振动”,pra意为“首要” 。是以,prana的意思是“首要的能+量” 。任何活动或运动都是prana——生命力——的展览 。世上所有的动力,包括生物体,都是这种生命力的展览或体现 。所有身躯和精神上的活动都是由这动不动力驱使,是以,prana激活并维系着身躯和心意 。Prana是所有生物功效背后的根基 。后世的瑜伽著作发展出高度完善的prana科学,瑜伽师们以此建立起身躯和心意的联系,并激活二者,使其充满活气 。因为呼吸是这平生命力最粗糙的展览,所以prana的科学又被称做呼吸的科学 。持续的调治呼吸可以强化神经系统,协调所有精神活动 。呼吸的科学和幽眇的能+量管道紧密亲密相关,即纳迪斯(nadis) 。瑜伽师们认为,身体素质上来讲就是一个能+量场,但只有很是微小的一部分能+量在被使用,绝大多都处于休眠状态 。然而,经由过程调吸法(Prana的科学),修习者(就如中国的内功师)就能彻底开发能+量场,扩大自己的能+量或随心使用 。以上所讨论的帕谭佳里瑜伽体系起头四部分——持戒法、守意法、打坐法、调吸法——合在一起,即为人们所知的哈塔瑜伽(hatha-yoga) 。5)撤回法(Pratyahara)——收摄感官(瑜伽经第2章第54-55诗节)帕谭佳里瑜伽的第五部分是撤回法(pratyahara),收摄或控制感官 。在外在活动中,心意经由过程5个感官接受外在对象,即看、听、触摸、尝、嗅 。感官和其对象之间的互动就像风吹拂着心意之湖的水面,泛起涟漪 。经由过程收摄感官这一要领,修习者能够随自己的心志将注意力转向内心,使心意不受骚扰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感官和感官对象接触,心意就无可避免的参与其中,所以收摄感官其实是指收摄心意 。是以,维亚萨•戴瓦,在他的《瑜伽经》评注里写到,当失去与感官对象的联系的时候,感官就会专注于心意 。一旦心意得以控制,就不需要再分外吃力去控制感官 。正如蜂后(心意)飞起来的时候,所有的能酿花蜜的昆虫(感官)都跟着飞舞,而当她栖息的时候,所有能酿花蜜的昆虫也都停落在她身旁 。6)把执行法律(Dharana)——精神专注(瑜伽经第3章第1诗节)当感官和心意已从外在事物上收摄回来,这时心意就必须指向一个既定的方向 。精神专注,即帕谭佳里瑜伽的第六部分,经由过程这一程序,修习者控制四处飘移不定的心意,将其目不转睛于更深入的内在世界 。为了更易于修习这一程序,修习者往往选择一个合适的媒介,比如一支曼陀罗、一幅画像、身体中的某点等等 。在不受管制的放松状态下,过往累积在心中的感受会浮到表面,扰乱心意,使之无法稳处一种思绪中 。在一样平常生活中,人总是无知觉意识的或不控制的专注于这个阿谁 。举例来讲,在极度快乐或悲伤的时候,心意就会专注于一种思绪之中 。但这种外在的专注受各类原因驱动,比如不纯粹的情绪、本能、或者一时的冲动,是以算不上瑜伽的专注 。根据帕谭佳里,专注是内在心意的活动,而且完全处于自由心志的引导之下 。有四个因素可以帮助心意到达专注:A)除非对想专注的对象怀有极大的兴趣,不然人不可能专注在这一对象上 。是以,造就兴趣是第一步 。兴趣进一步会发展成爱,这样就能对专注的对象有全然的关注 。B)反复练习是下一个必需的步调 。有规律的重复可以帮助心意自发的顺畅流动,从不间断,这样可以帮助养成专注的习气 。比如,设定一个特别指定的的修习时间、选择一个喜欢的环境、保持一个合理的饮食习气以及有规律的深度睡眠,这些都使心意更容易专注 。C)下一步,每次修习的时候,保持同一个挺直、不变、舒适的坐姿,使用平缓、深沉的腹式呼吸,这样做有助于身躯和心意保持衡和而警悟 。D)最后,保持心意平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思绪万千的心意无法专注 。不依附外在的对象,而不雅想内在的身体和精神的活动有助于心意平静,心智成熟 。7)入定法(Dhyana)——冥想(瑜伽经第3章第2诗节)帕谭佳里瑜伽的第七部分是入定法(dhyana,冥想) 。冥想是专注的高级阶段,即专注于纯一对象而不间断 。在这个阶段,心意变得完全专一,而经由过程专一,瑜伽师能够接近超灵 。8)萨玛迪(Samad你好)——灵性神定(瑜伽经第3章第3诗节)萨玛迪这一阶段逾越世俗的想法和感受,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与至尊魂灵相联接 。在萨玛迪中,人丢弃所有的限制,安享永恒的快乐 。这并不象征着融合而失去个体性 。瑜伽师们将萨玛迪视作个体性的玄密圆满 。萨玛迪有两个阶段,萨彼伽(sabija)和尼尔彼伽(nirbijia) 。萨彼伽阶段的萨玛迪象征着“带着种子”的萨玛迪 。在这一阶段,与超灵相分离的个体利益仍然得以保留,欲望和依附的种子仍然以休眠的状态潜伏 。只有当“希塔(citta)”变得纯粹——镜中倒影彻底消失,这时人才能与超灵建立联接 。在这一知觉意识状态下,个体魂灵与全能的存在联接起来 。然而,如果此人并纷歧贯认为,相对超灵自己居于从属官位地方,他便将自己误认为是那自力的全能 。因为这种不纯净的倾向,他怀着某种镜中映象的知觉意识状态,这一点我们会在最后的章节里讨论 。他会为这些玄密能力量而骄傲,而实际上,这些本来都是属于超灵的 。这样的骄傲引起他仍然停留在生死轮回中的事物世界 。然而,在尼尔彼伽(nirbija)阶段,或无种子萨玛迪中,个体知觉意识彻底和至尊魂灵相联 。如果瑜伽师丢弃所有个体利益,只为超灵(帕茹阿玛特玛Paramatma)的利益而服务,那么他便成为那一至尊的纯粹奉献者,并且藉着这一至尊的仁慈,他便有资格进入永恒的灵性国家(外琨塔,Vaikuntha)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