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钱如何花在“刀刃”上

时下,全民健身热潮蔚然成风,而“花钱买健康”的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如何把健身钱花在“刀刃”上?我们采访了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黄光民,他对目前健身消费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点评 。
误区一:器材装备越贵越好
案例:北京某公司职员邹鑫为了健身不惜重金购买名牌的行头,最近刚花200多元买了一条运动浴巾 。他告诉采访人员,健身时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穿得“寒碜”了,别人肯定笑话 。“穿名牌,贵是贵点,可多有感觉 。”
黄光民:现在很多人健身可谓“三高一低”:装备条件高、服装品牌高、场地设施高,但是技术水平比较低 。其实,舍得投入无可厚非,但健身消费一定要合理,根据自己的条件,做到安全、有益健康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追求高端,更不要去攀比 。
【健身钱如何花在“刀刃”上】基本的装备是必须的,包括合适的运动鞋袜、宽松的衣服,还有各种护具等 。可以说,装备要买对的,但不一定是贵的 。要特别提醒的是,还要从“避免运动损伤”的角度来选购各种装备,特别是运动鞋 。
误区二:健身消费=办张“健身卡”
案例:吴一迪去年加入了健身的行列,她花了近两个月的工资,在京城一家健身俱乐部办了“年卡”,这几乎是她健身消费的全部 。“健身消费,不就是鼓励我们办‘健身卡’健身嘛!”她说 。
黄光民:健身消费是一个综合的消费,从吃的、穿的、用的等各方面都要投入 。买装备、租场地,还要适当地补充运动营养,运动后还应该要有适量的营养补充,做到收支平衡,才能真正促进健康 。当然还有运动损伤的防治投入等 。
现在不少白领盯住健身俱乐部健身,客观来讲,俱乐部有健身氛围,有教练的指导,但我还是主张应该多到户外去活动,多亲近大自然 。登山、郊游,到风景好的地方散散步,或者到空地上去打打羽毛球,都比在室内运动要好得多 。
误区三:只要“动起来”就万事大吉
案例:刚刚做完体检,45岁的李东亮看到自己身体的很多指标“直线下降”,于是开始了“疯狂的锻炼” 。他的健身消费观念就是,只要“动起来”就万事大吉,而花钱健身能有效地约束、鼓励自己坚持“动” 。
黄光民:运动要科学才有效 。医学里有一个名词叫“运动处方”,就是一套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案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通过一些科普宣传可以获取这方面的知识 。现在普及科学健身的书很多,但是鱼龙混杂 。不少书中说得很绝对,容易误导,所以建议购买比较权威的书,在阅读时注意因人而异 。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不太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或患有慢性病,一定要到专业机构进行特殊的身体检测,然后量体“定做”一套适合的健身、饮食方案 。这也就是在正常体检的基础上,对运动能力进行检测的投入 。
误区四:健身可以代替治疗和用药
案例:65岁的张凤民患有高血压,退休以前通过吃药来控制血压 。退休后空余时间多了,他决定通过锻炼身体来控制血压,把一部分买药的钱用在了健身上,药吃得少了 。
黄光民:对于像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患者而言,体育运动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但绝对不能代替临床治疗和用药 。运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可以在大夫的指导下减量用药 。不能说停就停,说加就加,这样可能会加重病情 。
如果有慢性病,在运动时一定要先把病控制好,在可以参加运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适量的运动,否则很危险 。
误区五:最热门的项目最有效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