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痢疾和霍乱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和霍乱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文章插图
一、阿米巴痢疾是什么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变化可分为滋养体期、包囊前期和包囊期 。而滋养体期又分为大小二型,大型滋养体大,主要生活在肠壁组织里;小型滋养体小,生活在肠腔内,营共栖生活,能形成包囊 。所以前者又称组织型大滋养体(简称大滋养体),后者又称共栖成囊型小滋养体(简称小滋养体) 。
一光学显微镜观察
1.滋养体:
⑴大滋养体:寄生在组织中,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型 。活动的大滋养体体积变化较大,直径12~60μm,15~30μm为常见 。其虫体分内质和外质,外质透明,约占全体1/3,内质较浓密,呈颗粒状 。运动时外质伸出,常形成单一的伪足,作定向移动即阿米巴运动 。先是外质伸出舌状或指状伪足,随即内质流入伪足,使整个虫体向着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在内质中常见被其吞噬的红细胞 。以铁苏木素染色后,可见一个圆形细胞核,呈泡状,大小为4~9μm,平均5.3μm,核膜内缘一层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的染色质粒,核的正中具有一个圆形细小的核仁,也可略偏位,核仁与核膜间有时可见到网状的核纤维 。
⑵小滋养体:小滋养体生活在肠腔中,以肠道细菌和肠内容物为营养,不吞噬红细胞,在生理盐水涂片中体积较小,直径12~30μm,其大小与大滋养体不易区别,内外质分界不明,食物泡中含有细菌 。经铁苏木素染色,细胞核的结构与大滋养体相同 。
2.包囊前期:
它是小滋养体形成包囊的过渡阶段 。此期体积变小,活动停止,新陈代谢降低,细胞质的内含物经消化或排出而消失 。细胞核略有变化,核膜内缘的染色质颗粒较聚集,核仁稍变大,有时位稍偏 。整个虫体呈圆形 。
3.包囊:
圆球形,直径5~20μm,囊壁厚约0.5cm,透明,折光性强,不被伊红着色 。在低倍镜下,只是圆形的透明体,看不清内部结构 。在高倍镜下,隐约可见拟染色体(chromatoidbodies)与反光的圆形核 。当用碘染色时,整个包囊呈淡棕色,比较清晰,核数1~4个,偶见8个 。在单核或双核包囊中,可见染色棕色的糖原泡(glycogenvacuole)以及透明的棍棒状拟染色体(可能是多聚核蛋白体) 。当形成具有感染性的成熟4核包囊时,拟染色体和糖原泡逐渐消失 。铁苏木素染色后,糖原泡在染色过程中被溶解成空泡,拟染色体更清晰,呈棍棒状,两端钝圆 。
二电镜下观察
1.滋养体
⑴细胞表面结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Mccaul等(1977)首先发现滋养体表面有2~3μm长的微丝伪足(microfilopoodia) 。Lushbaugh等(1979)报告,活的滋养体表面呈波浪形,具有细的皱纹,间有不规则的突出小梁,还有明显的叶状伪足(lobopodia)以及较长的丝状伪足(filopodia),其数不定 。透射电镜观察,这种丝状伪足长度自数μm至30μm以上,直径达0.1μm,其表面有单位膜结构,由质膜的延伸构成 。以上两人选我述微丝伪足和丝状伪足似为同物 。
透射电镜观察,滋养体的质膜是典型的单位膜,两层较薄的电子致密层(每层厚35~40?),中夹层透明且较宽(45~50?),厚度共120?(Ludvik,1970) 。从肠组织所得的阿米巴的质膜外面,有一层厚约300?的绒毛状外被(fazzycoal),而培养的阿米巴则无 。也许是虫体的分泌物或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有待证实 。
⑵细胞质: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细胞质含有许多泡状结构,包括空泡、食物泡和大量大小不等的糖原粒 。食物泡大小不等(0.5~12μm),其膜的结构与质膜相同,推测是在吞噬过程中由质膜包裹而成;泡内含一种食物,这可能是各个食物泡各具有特定的消化酶的关系 。还有微管及更小的空泡状溶酶体〔直径(5~20)×10-9m〕;由膜形成的内质网,量少,呈小管状或小泡状,其表面无核蛋白体附着 。另外可见聚集成螺旋构型的核蛋白体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