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能突出奇石精品奇美 在柳州做水池假山要多少钱( 二 )


说了这么多讨人嫌的话,还是上石头吧,欢迎石友们送锤头!
如何写出对喜欢一种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小见大,反映了中国美学的内在超越思想 。
序言中曾谈到明张岱《湖心亭看雪》的短文,写大雪三日,与友人相约于西湖湖心亭看雪之事,他们来到亭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乾坤同白,在这白色的世界中,亭中的我惟是一点,这一点置于莽莽宇宙、皑皑上国中,是一种会归,也是一种伸展 。这一点是小的,但当他融入了茫茫世界,你能觉得他小吗?他在心灵的超越中拥有了世界 。万物皆备于我,虽只一心,有与万物同其造化者 。
苏州拙政园有见山楼,这是此园的主体建筑 。“见山”二字取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的背后深涵着中国人的哲学智慧 。在陶渊明那首诗中 , 诗人生活在一个偏狭的场所 , 物质是短缺的 , 地偏人少秋寂寞 , 无往来之车马 , 无喧闹之酬酢 。但诗人的心灵体验又是充满圆足的 。诗人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变?就在于心灵的超越工夫 。这是一种内在的超越,地虽小,但心中有了,天地自大 , 宇宙自广 。空间虽然是寂寞的,但偶然的兴会,悠然的把玩 , 可以穿透世界,洞察千秋,贯通人伦 。“见山”,就是见性灵之南山 。
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两句诗受到人们的喜爱,说的也是内在心灵境界的提升 。谁人没有困窘处、为难处?但一个通达的心灵可以超越“穷”,在“穷”处升起生命的蔼蔼春云 , 有通达之心 , 外在世界又如何能固塞它的天地?杜甫诗云:“水流心不竞 , 云在意俱迟 。”其中所涵有的哲学智慧同样给人以启发 。当你融入世界时,白云轻起,流水淙淙,你的心和云儿缱绻,与清泉同流 。郑板桥曾谈到他的家居之乐:“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 , 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 。非唯我爱竹石 , 即竹石亦爱我也 。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 。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 , 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 , 构此境 , 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十笏茅斋 , 何其小哉!然而在这样闭塞的小小居所中,他居然要弥合六虚,上下与天地同流 。
拙政园见山楼
悠然的把玩,
偶然的兴会,
见山楼前见
性灵之南山 。
无限就在有限之中 。正像中国人的“宇宙”二字所呈现的,无边的世界妙意,就从我的宅宇中显现,宇宙不是纯然外在的时空 , 而是人心灵所构造的世界 。中西哲学都重视有限和无限的问题 , 但却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人看来,无限不是一个可以通过理性把握的事实,而是在心灵体验中切入其中的生命时空 , 无限就在一丘一壑、一花一草之中 。没有脱离有限的无限,即有限即无限 。外在的追逐并不能使人无限,西方哲学中那种外在追求无限的方式不同于这样的哲学思想 。“见山”,不是眼睛看见山 , 而是心灵去发现一个宇宙,一个与心灵相互优游的宇宙 。唐君毅说,中国艺术的虚灵明觉,可以转虚为实,不需要西方那样凝神于一往超越的高卓和伟大,就在“内在”而具有了 。说的就是这种超越功夫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