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的中国冬天有多冷 六十年前的冬天有多冷( 二 )


大约在唐末宋初中国的气候再次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冷迹象 , 这一气候变化因素成为了影响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博弈的”上帝之手“ 。众所周知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之一 , 现在我们很多人一提起长城就会想到秦始皇 。然而实际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其实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 , 而秦汉时期的长城比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要往北推进很多 。东汉末年的吕布是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人 。
这也就是说在当时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实际上是以定居农耕作为生活模式的汉人聚居之地 。气候的变化使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开始逐渐南移 , 于是明代的长城就压缩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位置上:基本上北京就已处于农牧分界线附近了 , 而在秦汉时期乃至更早的春秋战国时代北京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地区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就定都于北京 , 而燕国的疆域向北最远一直延伸到了辽东地区 。
为什么唐代以后游牧民族开始强势崛起?为什么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一再失败?事实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比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人更有力量 。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小冰期出现在明朝中期至清朝中后期 , 因此这次小冰期被称为“明清小冰期” 。明末清初恰好正处于小冰河期的峰值 。小冰期的典型特点就是气温降低 , 但其带来的次生灾害才是最可怕的 。
事实上明朝的灭亡在一定程度上就与小冰期带来的次生灾害有关 。在我们的地理课本中记载着淮河、秦岭一线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一般来说这条线以南的地区冬季气温不会低于零度 , 而水通常是在零度左右才会凝结成冰 。这也就是说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在冬季通常是不会结冰的 。然而据当时的文献资料记载:长江曾在明清小冰期结冰长达一个月 , 洞庭湖在当时更是结冰厚达一尺 。
生活在南方长江流域的人不妨回忆一下在自己有生之年可曾见过长江结冰?既然连长江这条南方大河都能结冰长达一个月 , 那么也就不难想象在当年那种冷到刺骨的状态下老百姓的生活会有多艰苦 。据《江南通志》记载:明孝宗在位期间有两年冬天发生的寒潮导致湖南的祁阳江水冻结、浙东余姚江水冻结 。据《广东通志》记载:明武宗正德四年(1506年)的冬季广东潮州积雪厚达一尺 。
下雪在今天的广东本身就是一件罕见的事 , 然而当年广东潮州的积雪竟能厚达一尺 。据清朝叶梦珠《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一直以来都是上贡给朝廷的 。当地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种植柑橘并以此为生 。然而在明清小冰期这段时间里橘树常被冻死 , 因此导致大量果农不敢再种橘树 。这次明清小冰期除了除了因天气严寒导致大量百姓冻死冻伤之外更恐怖的是由于气候变化而带来的次生灾害 。
“小冰期”引起了大旱灾的时常发生:现在一般推测明末的气候特征应该是比较寒冷干燥的 。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 , 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 。崇祯皇帝登基后华北地区遭遇了持续四年的大旱 。当时就连黄河干流和支流都出现了断流现象 。那些年华北地区的降水量下降了11%至47% , 整个华北地区在那些年里几乎就是颗粒无收 。
气候的剧烈变化不仅导致旱灾发生频率极高 , 而且肆虐范围和持续时间往往极长 。当时河南的地方志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大旱遍及全省 , 禾草皆枯 , 洛水深不盈尺 , 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 , 人多饥死 , 饿殍载道 , 地大荒”;陕西的地方志中则记载道:“绝粜米市 , 木皮石面食尽 , 父子夫妇相剖啖 , 十亡八九” 。持续的旱灾往往又伴随着铺天盖地的蝗灾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