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头蚤如何杀死( 二 )


鱼塘锚头鳋爆发很难控制?鱼类寄生虫---锚头鳋
锚头鳋(俗称锚头虫) , 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 。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成虫长约1厘米 。虫体的后端,带有1对卵囊 。头部分有叉状两角 , 似船锚,故此而得名 。
(锚头鳋虫的头部钻到鱼体肌肉里,用口器吸取血液,形如船锚 , 故名)
二、流行状况
锚头鳋可侵入鲤鱼、鲢鱼、鳙鱼、草鱼等鱼的体表 , 对幼鱼危害特别严重,可引起死亡,对大鱼影响不大 , 如果虫数不多,一般只影响生长速度而已 。
此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现,终年可见,夏、秋季能引起严重流行暴发 。
三、症状
锚头鳋寄生的病鱼,表现在焦急不安 , 减食,消瘦 。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 。有的虫体上长有棉絮状青苔,往往被误认为是青苔的苔丝挂在鱼身上 。
虫体寄生四周组织常红肿发炎,同时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蚤的分泌物溶解,腐蚀成缺口 。鱼体初被虫体侵入时 , 表现不安 , 食欲不好,继而身体瘦弱,游动缓慢 。
锚头鳋凶猛贪食,寄生处会出现不规整的深孔,虫的头部钻到鱼体肌肉里,用口器吸取血液 , 也噬食鳞片和肌肉,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鳋分泌物溶解腐蚀成不规整形缺口,又给水霉菌、车轮虫等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因此,被锚头鳋寄生的病鱼,往往会并发其他疾病 。
四、锚头鳋生活史
锚头鳋的生活史分为无节幼体(幼虫期)、桡足幼体(成虫期)和老虫期 。
(鲫鱼体表红斑---锚头鳋幼虫 , 己附体的幼虫)
锚头鳋的幼虫期
可以分为5个时期:即第1-5无节幼体时期 。
无节幼体自卵中孵化出来后,就能够在水中自由游泳 。幼虫通常是做间歇性的游动,即猛烈的挥动附肢游动数次至数10次后,停息在水底或附在水体中物体上 , 过一会再游动 。幼虫游动时身体一般向前上方作450度角的倾斜,向前上方游去,停止游动时附肢下垂并拢,身体就慢慢下沉 。
注意:幼虫期包含未附体自由游动和刚附鱼体的幼虫 。
(鲫鱼体表红斑---锚头鳋成虫)
锚头鳋的成虫期
也可以分为5个时期:
从第5无节幼体体内孕育出来的第1桡足幼体,就开始具有剑蚤式的体型、体节、附肢的数目和构造,并且随着发育时期而增生 。
从第1桡足幼体到第5桡足幼体,每次脱皮后身体增加1节 , 附肢增生1对 。
锚头鳋在第5桡足幼体时期进行交配 。
只有雌性成虫才营永久性寄生生活,幼虫及雄性成虫均营自由生活 。
当环境水温在18-20℃时 , 自卵囊孵化至第1桡足幼体共需5-6天;水温在25℃左右时则需3天;当平均水温高达30℃时,只需3天时间 。
温度变化太大时 , 幼虫的发育会出现“迟滞现象” 。对于同一发育卵囊 , 其幼虫的发育速度和生长快慢也是参差不齐的 。
(鲢鱼体表上的锚头鳋老虫)
锚头鳋的老虫期
据虫体的形态可以将锚头鳋分为“幼虫”、“成虫”和“老虫”等3个阶段 。
“幼虫”状如细毛,无卵囊,寄生在鱼体上的部位出现血斑 。
“成虫”身体透明 , 可见体内墨色的肠蠕动,卵巢在肠道两侧占显著位置 , 其身体后端常带有1对卵囊 , 用手拨动虫体时可以竖起 。
“老虫”身体混浊,变软,体表常着生许多累枝虫 。
五、锚头鳋的杀灭治疗难度
锚头鳋是鱼类最常见、最顽固的体外寄生虫之一,水温在12℃~33℃时均能够进行繁殖 。它的寿命长短与水温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 最长的寿命为5个月~7个月,最短只有15天左右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