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求真 伤寒六经必知( 三 )


少阴兼证:兼肺经证 , 微见恶寒 , 发热不已 , 咳嗽不渴 , 咯痰稀白 , 身静蜷卧 , 似寐非寐;兼心包证 , 初起发热 , 即神呆不语 , 欲寐而不得寐 , 心烦躁扰 , 口干舌燥 , 欲吐黏涎而不吐 , 身虽热仍欲暖盖 , 或目睛上视;兼脾经证 , 初虽头痛恶寒 , 继即发热不止 , 口燥而渴 , 一食瓜果 , 即腹痛自利 , 脘满而吐;兼肝经证 , 初起口干舌燥 , 心烦恶热 , 即吐泻如霍乱 , 陡然神识昏昧 , 虽醒似睡 , 手足瘛疭 。
厥阴标证:手足厥冷 , 一身筋挛 , 寒热类疟 , 头痛吐涎 , 面表目赤 , 耳聋颊肿 , 胸满呕逆 , 甚或男子睾丸疝疼 , 女人少腹肿痛 。
厥阴本证:口渴消水 , 气上冲心 , 心中痛热 , 饥不欲食 , 食则吐蛔 , 泄利下重 , 误下则利不止 , 或便脓血 , 甚则晕厥如尸 , 手足瘛疭 , 体厥脉厥 , 舌卷囊缩 , 妇人乳缩 , 冲任脉动跃起震手 。
厥阴中见证:头晕目眩 , 口苦耳聋 , 乍寒乍热 , 寒则四肢厥冷 , 热则干呕渴饮 , 呕黄绿水 , 或吐黑臭浊阴 , 或兼吐蛔 , 甚则蛔厥 , 两胁串痛 , 或痉或厥 。
厥阴兼证:兼肺经证 , 气咳痰黏 , 胸痛串胁 , 甚则咯血 , 或痰带血丝血珠;兼心经证 , 舌卷焦短 , 鸦口嘬嘴 , 昏不知人 , 醒作睡声 , 撮空上视 , 面青目紫;兼脾经证 , 脘满而吐 , 腹痛自利 , 四肢厥逆 , 渴不喜饮 , 面色痿黄 , 神气倦怠;兼胃经证 , 胸脘满闷 , 格食不下 , 两胁抽痛 , 胃疼呕酸 , 饥不欲食 , 胃中嘈杂;兼肾经证 , 面色憔悴 , 两颧嫩红 , 喘息短促 , 气不接续 , 手足厥冷 , 腰膝酸软 , 男子足冷精泄 , 女子带下如注 。
中医里常提及六经辨证 , 关于六经的概念 , 很多人其实是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 , 六经本身并不是经络 , 或是脏腑的代名词 。早在《伤寒论》中 , 其实就已经有相关的概述了 。古往今来 , 不少人致力于“三阴三阳”理论的研究 , 但仍不能领略其真谛 。六经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且看正文!
《伤寒论》中六经的含义颇为广泛 , 并非单纯的经络、脏腑等所能包容 , 它是由不同阶段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概念 。古今研讨六经实质 , 说法包括大同小异有近100种 , 然各持一端 , 未能统一 。三阴三阳理论的形成 , 源远流长 , 若自《内经》或自仲景为始 , 进行断代研究 , 断然不能领略其真谛 。其实仲景之六经的形成 , 经过了一个名、形、用、象结合的过程 , 略述于下 。
三阴三阳“名”的形成
仲景将其前医经系统和方药系统完整地结合起来 , 形成了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 , 这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 。因此 , 除医书而外 , 先秦诸子的理论也是他理论体系的基础 , 其书中亦不乏《易》、《老》、河洛之学的思想 。阴阳理论的产生 , 滥觞于《易经》 , 广布于诸子 , 如《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 。《列子·天瑞》中说“天地之道 , 非阴则阳” 。《荀子·天论》中说“列星随旋 , 日月递火召 , 四时代御 , 阴阳大化”等 , 都涉及了阴阳这个矛盾对立的哲学概念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