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意思: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 二 )


孟献子的儿子名叫仲孙它,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上卿,可是你的婢妾不穿丝绸衣服,厩中的马不吃用粮食做的上等精料,难道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不怕影响鲁国的形象吗?”
季文子回答说:“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给自家马吃好的 。可是,我看到国内吃粗粮穿破衣的老百姓还很多,老百姓的父母兄弟吃粗饭穿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妾儿女却过分讲究饮食衣着,这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事情 。”
“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季文子表明态度——“我只听说,具有高尚品德才能为国家带来荣耀,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 。”
孟献子听说这件事后,对儿子十分生气,将仲孙它幽禁了七天 。
受到管教的仲孙它改过前非,从此也节俭律己,妻子穿粗布,家里的马也喂平常的杂草 。季文子赞赏仲孙它能改过自新,说知错能改的人就是明智的人 。不久,任命仲孙它为鲁国上大夫 。
敬德保民
重视民意天命观
刘振佳教授点评,季文子克俭于家,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
身为官职人员,要能够时时刻刻心系民众,看到国人生活在食粗衣恶,自己不能不生出如许体恤情怀,而进行自我检讨和约束 。
具体分析季文子的历史故事,可以发现,他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廉政思想观念,就在于他能够遵奉西周以来“敬德保民”“为政以德”传统思想 。
周公是商周政权轮替之际周国政治家群体中优秀的一员,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创制“礼乐”,更在于他出并自觉践行“敬德保民”的伟大治国思想 。
周公的治国思想散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多士》《无逸》《立政》《康诰》等篇,这些文献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字就是“民” 。
在告诫奉命监视殷地的卫康叔的《康诰》中,周公要求卫康叔“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他要求卫康叔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百姓,使百姓康乐安定 。他的兄长周武王在伐商的《泰誓》中也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周公以商代灭亡和“三叔”(管叔、蔡叔、霍叔)等叛乱活动为鉴,特别重视通过礼乐来加强对王室贵族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强调“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先教后诛”,“有孝有德”,“力农毋逸”等,主张以政绩考察、选任官吏,注重礼贤下士,尊重贤能之士,善待来者 。
“敬德保民”,或者说“崇德贵民”以及重视民意的天命观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思想的核心 。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文化的源头所在 。与“敬德保民”有关的命题还有“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 。
鲁国作为周公的分封地,他的治国思想和他所制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在鲁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
季文子以及后来的孔子,都生活在这一文化氛围中 。这种敬德保民、重视民意的天命观,在季文子的言行中,体现出清晰的传承和坚守 。
季文子忧国爱民,他曾感慨地对身边的人说:“中原各国如果不加强军事建设,南边的蛮夷打过来,就没有人可怜我们,关爱我们 。古诗中说:‘上天不关爱下民,天下就会动乱永无安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统治者不知关爱下民,下民能不动乱吗?我们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
人们知道了都说:“能像季文子这样居安思危,国家就不会灭亡了 。
三思后行
随葬仅有日常用品
季文子留给后世的信条,有一句,至今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三思而后行 。
“善思知其理,善行知其难,遇事三思而后行 。”刘振佳教授认为,季文子对于事情总会“三思而后行”,三思对于廉政的意义,就是面对钱财利益,保持坚定的理性态度,同时能够深度思考义利关系,不致因情迷而无原则地得其钱财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