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意思: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 三 )


季文子虽然出身高贵,身居要职,但他行事谨慎,瞻顾周详,凡事做足准备的性格,在史料中多有事迹为证 。
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六年,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让下属准备好遇到丧事该如何行事的礼仪再上路 。他的下属不明白,季文子说:“预防意外是古代的好教训 。万一需要而没有准备,就会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多准备一些,又能有什么坏处呢?”
季文子谋一事则当虑三变,然后入而行之,所谓君子三思 。凡事总要做到有备无患,这是季文子的性格特征 。
孔子对此似有不同的看法 。《论语·公冶长》中记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听闻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考虑两遍,就可以了 。
《论语》记载的这段话,并非发生在孔子和季文子之间的直接对话 。季文子先于孔子,季文子去世后十七年,孔子才诞生 。以上对话,发生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其时,季文子已经去世多年 。从侧面可以看出,季文子的行事准则在当时影响颇深,在他死后多年,仍然被人及,并引发孔子的点评 。
在季文子身后,孔子和鲁国三桓的角力,才刚刚拉开序幕 。
“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孔子认为,三桓的势力太大了,已经超过了国君的权势了,必须要削减鲁国大夫三桓的势力,并安排弟子拆掉三家封邑的围墙 。三桓随之作出反击,迫使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之行 。然而,孔子跑了十多个国家,没有一个国家重用他,最终三桓同意孔子回到家乡,养老送终 。
孔夫子和权贵集团的这场恩怨,令三桓在历史上留下了负面的评价 。然而,回到鲁国后的孔子,一心著书立说,他对“敬德保民、节俭毋逸”治国思想的发扬,与季文子的思想其实是源自一脉,不谋而合的 。
季文子勤政廉洁,最后寿终于相位 。他去世之时,鲁襄公亲自前去吊唁,只见季文子的随葬品仅有几件日常用品,没有任何豪华奢侈的物品 。
鲁襄公大为感慨 。他认为做官就应该为百姓着想,否则有什么资格为相呢!把自己的生活限定在百姓的水准上,以崇高的道德为国家之荣,这些品格至今看来仍然难能可贵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